|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本网原创 > 正文

​霞浦一村民自办扶贫展室 真情讲述三代脱贫故事

2022-01-26 23:12:24  作者:范陈春 叶伏国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予捷

东南网1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范陈春 本网记者 叶伏国) 在“时代楷模”孙丽美的家乡——宁德市霞浦县松山街道古县村后垄自然村,有一座别具特色的老屋——小小扶贫展室,连日来,许多村民和来村里的人都会慕名到这参观,让这个久未居住的房子瞬间热闹了起来。

图为林建珍(左二)在“小小扶贫展室”门前向群众讲诉他们一家三代脱贫故事。东南网记者 叶伏国摄

这个展室是当地一位名叫林建珍的村民自发在其老宅内修建而设。一个农民有什么东西值得展示?近日,记者带着疑问实地探访了这个“小小扶贫展室”。展室位于村中的一个小巷内,是一间老宅改造而设,面积不到20平方米左右,展室内主要展示着林建珍一家三代四十多年受帮扶而脱贫的历程。

“是党的好政策,才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在屋内林建珍说,他希望把四十多年来不断帮扶他们一家三代的那些人、那些事记录下来,让更多人一起见证这个伟大的时代。

图为“小小扶贫展室”内部。阮传龙摄

故事要从1981年说起,时任霞浦沙江农技站站长的秦学秋前往林品彩(林建珍的父亲)家蹲点帮扶,从思想、技术、经营等多方面入手,让穷困的林品彩生活实现大变样。当时,在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宁德记者站工作的王凌以新闻的形式将其记录了下来。此后,秦学秋王凌等人持续关心和跟踪林品彩一家的生产生活情况,并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至今未断。

蹲点帮扶 扶出新希望

林品彩从小就失去母亲,后父亲也因病早逝,留下孤单瘦弱的他独自生活,十分贫困。上世纪60年代,他在多方帮助下,结了婚,并于1968年生下林建珍。由于生产基础薄弱,加上体弱多病,林品彩一家生活贫困,一穷二白,他的妻子眼看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便狠下心离婚回了娘家。在乡邻的接济和林品彩的努力干活下,父子俩相依为命、艰难维生。

图为王凌与秦学秋等人看望慰问林品彩。(资料图 受访者 提供)

转机发生在1981年。当时,46岁的沙江公社农技站站长秦学秋,正好在古县大队蹲点。“当时他经常到我家里,我亲切地叫他秦叔叔。”林建珍回忆说。看到他家情况特殊,秦学秋除了抓好全乡的农技工作,带动广大农民科技致富外,还专门抽出时间帮助林品彩解决难题。用林品彩的话说就是:“一帮思想,二帮农业技术,三帮经营生计”。

秦学秋经常跟林品彩说,由穷变富要靠自己有志气,党和国家不会丢下你不管,并向他灌输奋斗脱贫的思想,这让林品彩逐步燃起奋斗的决心。

在农业技术上,秦学秋为林品彩带去良种,帮他合理施肥,参与劳作,这让林品彩十分感动。在经营生计上,秦学秋教授林品彩他们水田种双季稻,冬天种榨莱和花菜包菜,园地间作套种。

一系列“组合拳”下,一年后林品彩家分到的责任田全面丰收:实得口粮3100多斤,比1980年增加3倍多;收入1800多元,是1980年收入的9倍。林品彩不但还清了历年来向集体和他人借的欠款,还添置了不少小农具和家庭生活用品。

秦学秋保存锦旗40年(近照)。受访者 供图

1982年新年到来前夕,林品彩带着儿子林建珍来到沙江公社农技站,放起鞭炮,手捧锦旗送给秦学秋,上面写道:“种田精手艺,为民创高产”。一时间消息传开,在当年2月召开的霞浦县三级干部会上,县委书记表彰了秦学秋。王凌得知此事后深入古县村采访,连夜撰写了近3000字的长篇人物通讯《阿秦哥三帮困难户》。此后,“阿秦哥”的故事在霞浦县传为美谈。

图为王凌与秦学秋等人看望慰问林品彩,并为其解决实际困难。(资料图 受访者 提供)

“后来秦叔叔调回城关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每年还会来古县村看望我爸,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使我能上完小学后外出打工。”林建珍回忆说。秦学秋于1998年退休,后搬到福州与儿女同住,但每年他都会电话联系林建珍一家,关注生活情况。

2012年,已调回福州工作并退休的王凌还邀上秦学秋、企业家吴桑影等人还特地驱车前往古县村看望时年84岁的林品彩,并带去慰问金,大家在老宅里围坐一圈唠着这些年的故事。

住进楼房 圆了安居梦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要活命,就得找生计。成年后,因在村里赚不到钱,林建珍便外出寻生计,一开始在霞浦县城打零工,后来辗转到宁德市区当建筑工人,并在这里结识了妻子刘玉莺,两人成家后育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

图为林建珍在“小小扶贫展室”向来宾讲诉他们一家三代脱贫故事。阮传龙摄

“我来宁德后都是租房子住,一家四口人挤在租住的民房内,生活条件很差。”林建珍说,由于收入有限,他只能选择租住在蕉南街道一些村里的小民房。妻子刘玉莺身体不好,靠打些零工补贴家用。

当时,在蕉城区一单位工作的谢祥华偶然中了解到了林建珍一家的情况,谢祥华的妻子正好在蕉南街道办事处工作,便叮嘱其多关注这个困难家庭。通过走访了解,他们发现林建珍符合经济适用房的申请条件,谢祥华夫妇俩便热心帮助林建珍准备相关材料,直至申请成功。

“等了这么多年终于住进了楼房,再也不用搬来搬去了。”如今,在宁德市蕉城区金涵小区一期,林建珍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家,虽然面积不大却很温馨。

“2013年,蕉城区将我纳入困难户,让我有机会去摇号并摇中这套近70平方的经济适用房,我多方筹借首付买下,从此解决了四处租房的难题,感谢党委政府、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和帮助,感谢一直帮我跑各项材料的各级干部。”林建珍感激地说,做梦都没想到,他也能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安居才能乐业,家是老百姓安身立命之本。房子仿佛是一把开启春天的钥匙,搬进新居后,舒心、安心、放心等从未有过的幸福体验,渐次在林建珍的心中“绽放”。

真情帮扶 助学“拔穷根”

由于夫妻俩都没什么文化,这些年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他们深知知识改变命运,想要“拔穷根”,不让孩子做穷三代,就一定要供养孩子完成学业。

“当时房子的首付要六万元,我向亲戚朋友借了不少钱,供应孩子上学就有了压力。”林建珍说,恰逢当时他的女儿考上一所江西的大专学校。

退休后的王凌担任福建省扶贫“两会”常务理事,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便向蕉城区领导反映,蕉城区协调区政府办、区教育局、区民政局和区关工委等部门协力支持,每年给林建珍一家提供六千元左右的助学金,保障他的女儿顺利完成3年学业。

图为王凌等人再次来到林建珍旧居合影留念。阮传龙 摄

现如今,女儿大专毕业后回到蕉城区人民医院工作,儿子则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宁德一中,现就读高三年级。

“党的扶贫政策好,不让贫困隔代相传,我们自己也要更加努力奋斗。办这个小小扶贫展室,就是我们全家人的共同想法,希望将我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林建珍说,他的想法得到了霞浦县侨领代表吴瑞珍等人的支持,并主动帮助整理材料、设计版式和现场布置,这一愿望顺利得到实现。

今年,林建珍已经55岁了,尽管家里的经济负担并不太重了,但是他并没有停止自食其力的脚步。他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脱贫历程,给他们的生活带去信心,并坚信依靠自己的双手致富最光荣!

历经40多年,从林品彩的生计帮扶,到林建珍的住房帮扶,再到其孩子的教育帮扶,一家三代人的脱贫故事成为奋斗新时代的美好注脚。

背景链接:王凌于1982年采写的新闻通讯《阿秦哥三帮困难户》,现在读来,依然十分亲切。


阿秦哥三帮困难户

作者:王 凌

图为1982年3月18日,省电台节目报刊发节目预告原稿。王凌供图

阿秦哥,名叫秦学秋,福建省霞浦县沙江公社农技站站长,今年46岁。他1959年从福安农校毕业后,一直在霞浦农业战线工作,平时与农民打成一片,大家都亲热地称他作“阿秦哥”。

去年,老秦在古县大队蹲点,兼管办在古县的公社农科站和良种场。这大队有个55岁的社员林品彩,带着个13岁的小孩阿珍,是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的“三缺户”。老秦便抽空帮助他搞生产,使林品彩一年时间就取得经济翻身。去年共收粮食3700多斤,除完成征购任务外,实得口粮3100多斤,比前年增加了3倍多。全年总收入达到1800多元,相当前年的9倍,不但还清了历年来向集体和他人借的欠款,还添置了不少小农具和家庭生活用品。新年前夕,林品彩父子俩来到公社农科站,放起鞭炮,恭恭敬敬地捧着一张奖状,送给了秦学秋,上面写道:“种田精手艺,为民创高产”。这件事,在霞浦县传为美谈。

秦学秋是怎样帮助林品彩的呢?用林品彩的话说,就是:他对我一帮思想,二帮农业技术,三帮经营理计。

林品彩小时就死了母亲,父亲也在解放初期病故,家庭经济基础差,身子骨历来单薄。1968年又生了一场重病,变成一个“残疾人”,老婆也离婚了,只留下一个刚刚两岁的孩子。林品彩又当爹又当妈,辛辛苦苦地把孩子拉扯大,身体就更拖垮了。从此年年超支,月月欠款,是村里有名的困难户。

去年初,经过社员民主讨论,古县大队决定实行“包产到户”的责任制。这下可急坏了林品彩。他找秦学秋发牢骚说:“前几年都管得好好的,干嘛要‘分’呢?真背兴!”老秦耐心地解释道:“实行责任制,是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你是一个共产党员,怎么能不执行党的政策呢?再说,前几年吃‘大锅饭’,你也只是勉强糊口;今年,要争取靠责任制富起来”。林品彩沉默了好一阵,才说:“阿秦,你说的在理。可是,我家中耕牛犁耙都没有,现在包了一亩八分水田,还有一亩五分农地,怎么种呢?”老秦深情地回答道:“俗话说,亲帮亲,邻帮邻;邻居有人养水牛,自己也有牛粪捡。我们公社农科站离你家不远,更是鱼水相依,阿彩,你尽管放心好了。有困难,我们一起想办法克服,像收甘蔗层层剥叶那样,慢慢就会好起来的。”

去年春节过后,秦学秋主动来到林品彩家里,只见他斜倚在床上,小孩阿珍也在一旁发呆。阿珍看见老秦,高兴地跳起来喊道:“阿秦叔,你来了。”秦学秋问:“阿彩,一年之计在于春,你有什么打算啊?”林品彩呆了半天,只冒出一句话:“难哪!”老秦知道:林品彩前几年吃惯了大锅饭,产生了依赖思想,现在腰不直,气不壮。于是,他激励说:“路靠自己走,业靠自己闯,要想穷变富,首先要争气。当初搞土改、合作化,你都是积极分子嘛!现在,怎么能让‘穷’‘病’两座山,压弯了腰呢?今天天气还好,走,我们先去给陆笋培土加肥。”说罢,秦学秋扛起锄头走在前面,林品彩挑了畚箕随后跟上,他们一起来到村头小溪畔的边角地里,又是补栽,又是培土。干了两天,给四十丛陆笋上了几百担河泥。老秦看见林品彩上劲了,又关切地交待说:“晚上喝点老酒,免得累了筋骨。”施过肥的陆笋,迎着春风,萌发了新芽;在老秦的帮助下,林品彩也像返老还童一样,焕发了青春。

秦学秋又想,前几年,林品彩由于身体不好,在队里都只是干零星活,现在头一年独立种水稻,在技术上确有困难。于是在去年3月初,他特地到15里外的县良种场,替林品彩换来50斤早稻良种“青稗黄”。浸种催芽也采用土办法,效果好,只花了一斤木炭。犁田时,紫云英沤作基肥,林品彩又按照老秦的办法,洒了50斤石灰,这样既提高肥效,又不会增强土壤酸性。秦学秋还针对当地农民盲目施用氮肥的毛病,指导林品彩搞“全层施肥”,在一亩八分水田里,下了30斤过磷酸钙,30斤碳铵和20斤钾肥。作湿润秧时,老秦脱掉鞋袜,拖起裤管,亲自下田。在冷水里泡了半天,皮肤过敏的职业病又发了,两条腿又红又肿,又痛又痒。但他不吭一声,坚持把秧育完。林品彩感动地说:“阿秦,你一不抽烟,二不喝酒,平时到我家里,连一口茶也没喝,现在快跟我回家,烧锅汤洗洗脚吧。”老秦笑笑说:“没啥没啥!干我们农技这行,没有几个人不患皮肤过敏。只要你今年生产能搞好,我比什么都高兴。”边说,边在田边水沟里洗了洗脚,拎上鞋袜,就回公社农科站了。村里有人对秦学秋说:“你常往阿彩家跑,图的是什么?要是来我家,每顿肥肉大米少不了吃个饱。”老秦答道:“你们家里地里,我也没少去。阿彩困难大,我们更要实心实意帮。手心手背,都是自己的肉。困难户生产搞不好,党的政策威力也会受影响。阿彩困难解决了,责任制就会更有吸引力。”大家听了,都觉得老秦看得深,想得宽。从此帮助阿彩的人多了。老秦把林品彩当作农业科技的“挂钩户”,精心指导他科学种田,结果早稻取得大丰收,种晚稻时,林品彩的主动性提高了。两季合计,比周围的田每亩多收100多斤谷子。群众说:“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的是挂钩户。阿彩家都能增产,可见科学种田大有搞头!”

为了帮助阿彩取得粮、钱双丰收,老秦还为他当家理计,经营筹划。水田一亩八分,除种双季稻外,冬天还能连作一季榨菜,既能腌了当菜吃,又能卖了赚钱花,榨菜叶返田,还是上好的绿肥。一亩五分园地不算小,间作套种样样有:春种黄豆芝麻,夏收冬瓜西瓜,秋挖甘薯花生,冬播萝卜油菜,一茬连着一茬。去年,除收地瓜米600斤外,还收了300斤黄豆,80斤芝麻,3000斤西瓜,4000斤冬瓜,70斤花生,1800斤萝卜。另外,自留地种蔬菜,边角地栽陆笋和中药材红花。老秦常对阿彩说,家里穷,种田也要有“穷”办法,全靠会当家。他建议林品彩拆掉原先的大灶,灶土挑到田里当肥料,另外砌了一个小灶,足够父子二人烧饭煮菜,既省工,又省柴。由于精打细算,林品彩去年收入1800多元,而前年只收入210多元。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身子骨也比以前结实了。今年旧历正月初三,阿彩就下田管理榨菜。他对记者说:“感谢责任制好政策,感谢党的好干部,我阿彩才能有今天啊!”

在今年2月召开的霞浦县三级干部会上,县委表彰了秦学秋。老秦谦逊地说:“阿彩经济刚有好转,真正致富还要作艰苦努力;我帮的还很不够。作为一个农技干部,我的职责就是帮助农民科学种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今后我要争取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