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要闻 > 正文

同心描绘幸福景 畲村谱写振兴曲——宁德市全力推进少数民族乡村振兴

2022-06-27 09:27:41  作者: 苏晶晶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牌坊、对歌台、凤凰图腾、花园民房、柏油村道、安防监控、鲜花绿植……初夏时节,走进蕉城区九都镇九仙畲村,随处可见畲族元素与现代元素的深度融合,展现出令人赏心悦目的特色风情。从曾经穷居山林到受灾重建家园再到如今幸福安居,九仙村实实在在经历了一回“凤凰涅槃、重获新生”。

上世纪80年代,九仙村遭受过一次泥石流侵害,灾后异地重建,便有了第一次搬迁。2018年,因衢宁铁路宁德段的建设需求,九仙村迎来了第二次搬迁。九仙村把握紧邻国道、铁路这一发展契机,结合“绿色经济”,探索发展“道口经济”。“这是一个好的机会、新的开始。”九仙村村主任兰为潘介绍说,目前村里正规划建设一个仓储物流中心,将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兴起,加上原有的茶产业,九仙村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指日可待。2021年,九仙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6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万元。如今,入住新村的村民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九仙畲村的一次次蜕变得益于整村搬迁、发展特色产业、把握道口区位优势。而周宁县咸村镇云门村作为近年来周宁的“网红”畲村,却因汇聚着数百位村民发展信心、群策群力而振兴。

云门地处偏僻,虽坐拥“金山银山”却不得门路。后来,以蓝徐赠为首的乡贤们站了出来,筹资金、想点子,着手开发利用村里的绿水青山和畲族文化——“桃源秘境·畲村云门”旅游品牌应时而生。

打造特色景观、提升基础设施、发展种养产业,村容村貌大变样、山林田野景色新,村民们看到了变化、也看到了希望,纷纷自愿“凑一份子”、出一份力,支持成立旅游开发公司。至此,云门的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风生水起,并入选全国第三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现在政策好、资金支持力度大,我们就能大展拳脚。”云门村村主任蓝徐兴信心满满。这两年,云门村投入1100万元新建通村道路,还将投入800多万元用于玻璃吊桥、对歌台建设和基础设施提升,云门的未来可期。

描绘幸福美景,奏响发展强音。九仙村、云门村凭借着不同的发展路径,同样走上了致富之路,是我市少数民族乡村发展的生动样板。宁德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推动畲族乡村发展、带领畲族群众脱贫致富始终是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30多年来,宁德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定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的创新理念和重大实践,牢牢把“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使命责任记在心中、扛在肩上,采取“输血”与增强“造血”功能相结合,让一个又一个畲村迸发活力、全面振兴,让一群又一群畲族群众转变观念、增收致富。

每一个转变都来之不易,每一步发展都走得坚实。近年来,我市从政策、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诸多方面着手,全力支持少数民族村发展。

——出台并兑现好政策。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支持少数民族乡村振兴的五条措施》,从提升行政村路网建设、完善较大民族自然村通村公路硬化、加强民族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扶持发展畲医药产业、加强民族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助力民族乡村振兴发展。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2017年以来,共落实中央、省、市民族资金约3.66亿元,全力助推民族乡村建设发展;全市9个民族乡和246个民族行政村全部实现通电、通水、通水泥公路、通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宽带,实现有线电视或卫星电视全覆盖。

——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和特色村寨建设。重点支持茶叶、水果、食用菌、畲药等特色农业和民族特色旅游业发展,实施“造福”工程搬迁,全力推进64个村寨建设,培育少数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典型。

——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出台全国范围内第一部畲族文化保护地方性法规——《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条例》,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完善公共文化设施。

——注重培养干部人才。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引导各类人才下沉一线,选派科技特派员到民族乡村开展科技服务,开展“返家乡”兼职大学生和“百校千生”闽东行活动。

溯过往、看今朝,每一条措施、每一项举措都是党和政府为少数民族乡村发展量身定制,致力于推动乡村发展日新月异,带动少数民族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之路。(闽东日报记者 苏晶晶)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