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要闻 > 正文

共绘美丽宁德新画卷 共享山海福地好风景

2022-10-10 16:37:03  作者:张文奎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天更蓝了 山更绿了 水更清了

共绘美丽宁德新画卷 共享山海福地好风景

丰收时节,秋高气爽。“山海画廊、人间福地”的宁德生机盎然、绿意仍浓,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徐徐展开。

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塘湖面白鹭翔集、鸟鸣啾啾。“周边环境一年比一年好,特别是黑臭水体整治后,南北岸宜居度进一步提升。”南北两岸环湖栈道上,正在散步的居民林冠玮高兴地说。开窗见绿,出门见景,一座“城在海边,水在城中”的宜居之城让群众获得感满满。

儿童在古田鹤塘棋坪洋矿山生态公园游玩

古田县鹤塘镇棋坪洋矿区旧址上改建的生态公园,由旧矿坑注水形成的水池波光粼粼,村民在水上栈道散步、纳凉,怡然自得,矿山变身公园,恢复绿水青山,成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最好见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开展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强化环境执法监管,持续推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生态环境质量 不断改善

生态环保综合执法人员在隔离点督导涉疫垃圾及污水处置

福鼎市白琳镇金山工业园区里有序排列着现代化高标准厂房,厂房车间宽敞明亮,工业污水回收循环利用系统、降尘、降噪设施一应俱全。这是我市强力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促进石材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的成果。

“三库”理念引领,周宁后洋村发展林下经济

我市大力推动实施“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一系列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

——打好蓝天保卫战。坚持臭氧和PM2.5协同控制,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强化重点企业大气污染物综合治理,加强“散乱污”整治,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和污染天气应对。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2015年的96.1%提升到2021年的99.9%。

海上光伏发电,绿色低碳发展

——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实施河湖长制,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重点流域、主要湖库、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霍童溪作为全省唯一一条河流参选并成为全国首批9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之一。

——打好净土保卫战。落实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加快建立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清单,实施分类管理;有序开展工业用地污染状况详查,加快推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持续开展“清废”专项行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我市开展海上养殖绿色转型,建设“海上田园”

——打好海洋保卫战。重点推动三都澳海域水环境综合整治“1+N”工作方案落实,加快推进海上违规养殖清退、养殖设施升级改造、海漂垃圾治理等工作。对海洋生态环境极为挑剔的“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在销声匿迹20多年后,频繁出现在闽东海域。

——打好农村环境攻坚战。结合“绿盈乡村”建设,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攻坚,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和农业用水总量,有效提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环境监管能力和农民参与度。

通过系列攻坚整治,山海福地的“颜值”更高、“气质”更佳,群众生态获得感和幸福感日益提升。“人间画廊,处处美景,霞浦滩涂、太姥云雾、人鱼同乐等景点都成为摄影爱好者的热门打卡点。”全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郑廷裕高兴地说,如今,拍碧海蓝天、绿水青山成为他最开心的事情。

坚持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生态环保体系日益完善

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需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我市将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每五年编制实施一次,由单纯的环保整治扩展到城市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引进、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农村环境保护、核安全监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等各个重要领域,参与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综合平衡,避免在环境问题上的决策失误,确保生态环境建设各项措施顺利实施。

石板材加工厂搬迁并复绿,吸引上百只白鹭栖息

护好绿水青山,体制机制是长久保障。我市始终强化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定出台《宁德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绩效考核内容,推动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通过推行环保约谈、环保“一票否决”等制度,推进生态环保责任层层压紧压实,形成全链条、多层次、广覆盖的责任体系。

多年来,我市把“建机制”作为生态文明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快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统筹推进,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制的“四梁八柱”。

“我们主动对接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体制改革任务,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对涉及面广、群众获得感强的城乡生活污水垃圾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改革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基层改革实施所需的配套设施等硬件投入,为贯彻执行改革部署和复制推广经验成果提供保障。”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我市多项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改革创新举措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通过不断改革创新,进一步扩展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发展空间。

我市持续开展生态示范创建,累计创建“绿盈乡村”1728个,柘荣、寿宁、周宁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在全国地级市率先制定实施《宁德市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的实施意见(试行)》,成立全省首个环保类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环三都澳区域绿色发展基金会。

我市实行最严格环境执法,累计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485件,处罚金额1.43亿元。执法水平得到生态环境部肯定,并成为全国地级市中首个连续四年入选全国环境大练兵优秀集体评比。

无人机现场巡查

健全完善环保网格化监管、海漂垃圾综合治理、环境风险防范应急处置、核与辐射常态监管等机制,充分运用在线监控、走航监测、无人机巡查等手段,初步形成“陆海协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格局。

坚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可持续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近年来,我市通过引进宁德时代、上汽、青拓、中铜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引进一批上下游科技创新企业,培育形成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和铜材料等四大主导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为转型升级赋能增效。

我市深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主导产业,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2020年,宁德市印发《宁德市进一步加快“电动宁德”建设实施意见》,同步出台“一措施一方案”,加快全市城区、社区、景区、厂区、港区、校区等重点区域电动化,目前,已实现新能源公交车电动化率100%、出租车电动化率50%,全市公共充电桩累计建设近3000个,新能源汽车实现中心城区免费通行,营造使用新能源汽车的良好生态。

同时,积极培育形成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畜牧业、渔业、林竹花卉和乡村旅游“8+1”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生态产业。2019年末,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346个,拥有桐江鲈鱼、福鼎槟榔芋、霞浦晚熟荔枝、穆阳水蜜桃、寿宁高山茶等9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每天早上7点,在家门口用手机小程序扫一辆哈啰共享单车上班,已成为市民蔡小文的习惯。据哈啰骑行发布大数据显示,2021年,宁德市哈啰注册用户超过62万人,一年来,宁德用户累计骑行2227万公里,按照国内一般城市各类交通工具对公共出行的分摊比例来计算,宁德市民骑行哈啰助力车为城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40吨,相当于约8万棵树一年的碳吸收量。植绿护绿、垃圾分类、节水节电、“光盘”行动……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社会各界积极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充分发挥环保“两微一网”和“12345”政务服务平台作用,畅通公众参与监督的渠道,倡导绿色生活,引导全社会构建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强化环保志愿服务,扩大环保志愿者队伍,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构建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生态兴则文明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市将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驰而不息,久久为功,让宁德的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闽东日报记者 张文奎 图片由宁德市生态环境局提供)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