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区县新闻 > 正文

福安化蛟村:非遗红糖“熬”出致富新路子

2024-02-27 09:59:09  作者:郭杨贞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日前,福安市城阳镇化蛟村昌运种植专业合作社百亩甘蔗种植基地的甘蔗迎来丰收,750余吨甘蔗被送往红糖厂熬制红糖。

走进红糖加工厂,福建红糖制作技艺(福安)非遗传承人卓亮亮正带领制糖师傅将一锅锅已经熬好的糖浆舀出锅。满屋雾气缭绕,醉人的糖香在空气中弥漫。2011年,在江西某大学任教的卓亮亮辞去工作回到家乡,种植甘蔗、熬制红糖,继承家族制糖技艺。

“每次回家探亲,父亲总感叹,家族传承百年的熬红糖技术后继无人,当时正值国家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并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我就决定回乡创业了,投身于这门老手艺。”被问到如何下定决心回乡当“新农人”时,福安昌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卓亮亮说。

“万事开头难。”卓亮亮回忆,“刚回乡创业,很多亲友不理解,又面临资金困难等问题,既然选择回乡,即使困难重重,也要将这份‘甜蜜事业’做大做强,相信在家乡一样能实现自我价值。”一路走来,卓亮亮克服重重困难,不仅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也带领村民走上乡村振兴之路。

2013年,在多方帮助下,卓亮亮解决了资金问题,创办福安市昌运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合作社主营无公害甘蔗种植和非遗手工红糖熬制。

合作社成立初期,不少农户持观望态度,没有意向加入合作社。卓亮亮不断充实自己,前往华南农业大学学习甘蔗种植技术,编写合作社无公害甘蔗生产操作规程,还通过了农业农村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并注册昌运红糖、化蛟红糖、化蛟村红糖等商标,解决了化蛟村红糖无品牌、无包装、营销模式落后、制作原材料参差不齐等问题。其间,他利用大学所学知识将传统手工艺结合“互联网+”,进行网络营销推广,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实现品牌化和多渠道销售,产品销往全国。同时,他借助抖音、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记录日常甘蔗种植、红糖制作情况,还积极参与化蛟红糖文化节等活动,扩大品牌宣传力和影响力。

宣传多了,销路广了,产量自然上来。有了起色,村民们陆续加入合作社。近年来,卓亮亮将常用于稻田的紫云英推广到甘蔗耕种上,让紫云英成为甘蔗地里的有机肥,并引进福建农林大学高产高糖强宿根新品种“福农41号”和特早熟高产高糖新品种“福农28号”,有效提高甘蔗质量和产量,甘蔗亩产从4000多公斤增至5500公斤以上,蔗农人均收入达2.6万元。

经过长年技术改进和产品研发,卓亮亮构建以“无公害甘蔗种植为源头、非遗文化品牌为纽带、科技创新为手段、提升非遗红糖品质为根本”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改进红糖包装,研发红糖炒米糕、红糖脆豆、红糖核桃等产品,打破福安传统红糖发展瓶颈,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创业至今,他带动农户实现增收近2000万元,成功将福安红糖制作技艺列入福建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有效推动红糖产业发展。卓亮亮也先后获得福安市特支人才、产业发展“示范带头人”、宁德市“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库、福安市乡土人才、宁德青年五四奖章、福建省农技协优秀乡土人才等称号。  

2020年,卓亮亮在科协的帮助下,成立了“卓亮亮科普工作室”,倡议科学种植,大力推广无公害甘蔗种植技术,改进红糖熬煮设备,并成功申报实用新型专利。除自己对农户提供培训外,卓亮亮还邀请福建红糖制作技艺(福安)非遗传承人进行制糖科普讲座,不断提高农民对种植甘蔗和熬制红糖的认知和制作水平。同时,科普工作室还为各学校提供研学服务,让学生参与田间劳作,累计接待师生6000多人次。(闽东日报 郭杨贞)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