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本网原创 > 正文

古田泮洋:稻果蔬飘香 “农”墨重彩绘就好“丰”景

2025-09-23 19:56:56  作者:叶伏国 詹圣 王烨榕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予捷

东南网9月23日讯(本网记者 叶伏国 通讯员 詹圣 王烨榕)眼下,古田县泮洋乡大圪村的紫糯米正迎来丰收季,广阔稻田里,沉甸甸的紫稻穗随风轻摆,农户们驾驶收割机穿梭田间,娴熟完成收割、脱粒、装袋,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泮洋乡平均海拔达800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高山稻米提供了绝佳环境。近年来,当地立足生态优势深耕高山特色农业,依托“科技小站”技术支撑,成功引种并推广优质紫糯米品种“紫两优737”,一举实现品质与产量双提升。据介绍,该品种推广后亩产可达1000斤,较往年增产300斤;且因营养丰富、口感软糯,市场认可度颇高,成了村民手中的“香饽饽”。

紫米穗不仅充盈了粮仓,更鼓了村民的钱袋子。为拓宽销路,泮洋乡积极推动“认领一亩田”认购活动落地,吸引单位团体与消费者认领耕地、参与定制种植;同时落实惠农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种粮大户发放财政补贴,进一步调动生产积极性。

“现在有政府和技术支持,紫糯米不愁卖!”村里种植大户叶建武一边将打包好的紫糯米搬下收割机,一边算起丰收账,“今年种了20亩紫糯米,预计产量2万斤,通过‘认领一亩田’平台每斤能卖13元左右,加上种粮补助,一年收入超20万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在泮洋乡的青山绿水间,书写共富密码的不只有紫糯米。当地还借助高山独特的气候条件,因地制宜打造高山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目前,全村90%的村民都种植蔬菜,培育佛手瓜、莴笋、高山白菜等冷凉蔬菜2500余亩,年产量达5500余吨。

大圪村党支部书记徐秀珠说,“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我充分利用高海拔气候打‘季节差’,种出的西红柿、青瓜、辣椒等品种,因品质好、无公害广受市场青睐。2024年,村里蔬菜产业产值突破1000万元,真正成了带动村民增收的‘绿色引擎’。”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为帮助村民摆脱传统农业“看天吃饭、低产低效”的窘境,泮洋乡近年在全省创新推出集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服务、农村科学普及、人才培养培训于一体的科技小站,让农技人才扎根乡村当“致富领头羊”,精准破解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落地难、推广难”问题,打通科技助农、人才兴农的“最后一公里”。

与此同时,当地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盘活土地资源,打造“云雪甄鲜”农产品品牌,构建“支部主导+科技小站+农户参与”的协同机制,推动高山蔬菜、食用菌、猕猴桃等产业规模化发展。通过村党支部领办科技小站,农户能常态化获得省农科院、县农技专家的技术指导,让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真正下沉到户,带动村民走上多元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如今,高山反季节蔬菜已成为大圪村村民共富的“支柱产业”,村子先后斩获2022年福建省“五个美丽”典型示范建设点(美丽田园)、2023年县级农业农村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入选2024年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从端稳“粮袋子”到丰富“菜篮子”,再到乡民鼓起“钱袋子”,古田泮洋乡正以稻蔬双丰的“丰”景,绘就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