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3 19:56:56 作者:叶伏国 詹圣 王烨榕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予捷
|
东南网9月23日讯(本网记者 叶伏国 通讯员 詹圣 王烨榕)眼下,古田县泮洋乡大圪村的紫糯米正迎来丰收季,广阔稻田里,沉甸甸的紫稻穗随风轻摆,农户们驾驶收割机穿梭田间,娴熟完成收割、脱粒、装袋,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泮洋乡平均海拔达800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高山稻米提供了绝佳环境。近年来,当地立足生态优势深耕高山特色农业,依托“科技小站”技术支撑,成功引种并推广优质紫糯米品种“紫两优737”,一举实现品质与产量双提升。据介绍,该品种推广后亩产可达1000斤,较往年增产300斤;且因营养丰富、口感软糯,市场认可度颇高,成了村民手中的“香饽饽”。 紫米穗不仅充盈了粮仓,更鼓了村民的钱袋子。为拓宽销路,泮洋乡积极推动“认领一亩田”认购活动落地,吸引单位团体与消费者认领耕地、参与定制种植;同时落实惠农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种粮大户发放财政补贴,进一步调动生产积极性。 “现在有政府和技术支持,紫糯米不愁卖!”村里种植大户叶建武一边将打包好的紫糯米搬下收割机,一边算起丰收账,“今年种了20亩紫糯米,预计产量2万斤,通过‘认领一亩田’平台每斤能卖13元左右,加上种粮补助,一年收入超20万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在泮洋乡的青山绿水间,书写共富密码的不只有紫糯米。当地还借助高山独特的气候条件,因地制宜打造高山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目前,全村90%的村民都种植蔬菜,培育佛手瓜、莴笋、高山白菜等冷凉蔬菜2500余亩,年产量达5500余吨。 大圪村党支部书记徐秀珠说,“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我充分利用高海拔气候打‘季节差’,种出的西红柿、青瓜、辣椒等品种,因品质好、无公害广受市场青睐。2024年,村里蔬菜产业产值突破1000万元,真正成了带动村民增收的‘绿色引擎’。”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为帮助村民摆脱传统农业“看天吃饭、低产低效”的窘境,泮洋乡近年在全省创新推出集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服务、农村科学普及、人才培养培训于一体的科技小站,让农技人才扎根乡村当“致富领头羊”,精准破解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落地难、推广难”问题,打通科技助农、人才兴农的“最后一公里”。 与此同时,当地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盘活土地资源,打造“云雪甄鲜”农产品品牌,构建“支部主导+科技小站+农户参与”的协同机制,推动高山蔬菜、食用菌、猕猴桃等产业规模化发展。通过村党支部领办科技小站,农户能常态化获得省农科院、县农技专家的技术指导,让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真正下沉到户,带动村民走上多元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如今,高山反季节蔬菜已成为大圪村村民共富的“支柱产业”,村子先后斩获2022年福建省“五个美丽”典型示范建设点(美丽田园)、2023年县级农业农村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入选2024年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从端稳“粮袋子”到丰富“菜篮子”,再到乡民鼓起“钱袋子”,古田泮洋乡正以稻蔬双丰的“丰”景,绘就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