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30 10:59:46 作者:张颖珍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
福安打造“五福”精康“暖心工程” ——照亮精神障碍患者前行路 近日,一场特殊的“串珠连心·色彩创作”康复训练小组活动走进福安市康厝畲族乡,参与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渐学会自我接纳,摆脱负面认知的束缚,为后续的心理成长筑牢根基。 这一幕,是福安市扎实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的生动写照。近年来,福安市创新推出“五福”精康服务体系,为精神障碍患者打造全方位的康复支持体系。通过构建“1+1+1+14”服务网络,即以一个精康综合服务中心为核心,一个技术指导中心提供专业支持,一个示范站引领特色服务,14个乡镇服务点覆盖基层,形成15分钟服务圈,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帮助。 “姑娘长大了。”对阿琴(化名)来说,妈妈的这句肯定,是她患病至今感受到的最大肯定。 曾经,阿琴在断药、复发、住院中不断恶性循环。直到“福康计划”走进她的生活,在医师定期评估、母亲监督、社工持续鼓励下,她开始转变。如今的阿琴,不仅每日主动按时服药,更能够独立前往医院取药,真正成了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通过“福能计划”的烹饪与保洁训练,阿琴学会了煮日常的饭菜、整理房间,甚至在母亲生病的时候承担照料的任务。在“福艺计划”中,她成为合唱队的领唱,找回了久违的自信与表达的力量。“福职计划”中,她学习面试技巧、简历制作,逐步积累经验、建立自信,在一次保洁员招聘中顺利通过。 阿琴的故事,是“五福精康”工程的一个缩影。从基础治疗到社会融入,“五福”精康服务体系的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通过“一历五单”衔接管理制度,整合卫健、残联等各部门信息,确保患者康复过程无缝衔接。同时通过“评估—转介—就业”的转介服务机制,尊重患者意愿,提供专业指导,帮助患者逐步回归社会。 “福康计划”筑牢康复根基,系统开展服药训练、预防复发、躯体管理和心理康复,让科学治疗与家庭关怀形成合力;“福能计划”着眼于生活重建,通过烹饪、保洁等实用技能培训,帮助康复者重拾生活自理能力,同时向家属传授康复知识,构建家庭支持网络;“福艺计划”则巧妙融合闽东福文化,将剪纸、手工、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转化为疗愈工具,形成“艺术表达—情绪疏导—社交重建”的良性循环。这三个计划如同三根支柱,共同撑起康复者回归社会的希望,让治疗过程既有专业深度,又充满人文温度。 在夯实康复基础的同时,福安市进一步延伸服务链条,通过“福职计划”与“福融计划”打通回归社会的最后一公里。构建起“技能培训—岗位开发—就业支持”体系,创新性地引入“企业导师+就业辅导员”双师制,既传授实用技能,又提供个性化职业指导,帮助康复者重获经济自立能力。 为了让患者更好地融入生活,福安市设计了多种实践场景。在社区便利店设置生活技能实训点,志愿者陪伴患者练习购物、问路等日常技能。建设农疗基地、手工工坊等特色场所,让患者通过种植、手工制作等活动,在自然疗愈中培养劳动能力,最终实现社会价值重建。 “我们深知无知是恐惧和歧视的根源。因此,我们不仅是服务者,更是科普员。”在开展精康服务中,社工小郑每次都会用通俗易懂的方言和方式,向康复者及家属乃至周边邻居进行科普。“精神障碍如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一种需要科学对待和管理的健康问题,而非‘丢人’或‘妖魔化’的事情。”小郑说,今年,通过传递“精神障碍可防可治”的理念,分享成功康复的案例,已经帮助不少家庭减轻病耻感,为康复者创造一个更被理解、更宽容的社区环境。 今年1月,福安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工作被纳入全国试点项目。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项目已惠及1016名患者及家属,服务覆盖达5210人次,让“患者安康、家庭安心、社会安定”照进现实。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宁德全市已建成5处县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在建2处,乡镇级服务点在建14处,覆盖全市近80%县(市、区),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闽东日报记者 张颖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