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4 09:23:01 作者:朱灵塬 王婷婷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
|
福鼎市打造“栀子产业示范路”,辐射带动更多栀农走上致富路 ——山乡“栀”变 秋风起,山野黄。福鼎市贯岭镇茗洋村的五千亩栀子林迎来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连绵山峦间,饱满的栀子果由青转黄,如金珠缀满枝头,涌动着沉甸甸的丰收喜悦。 “田间管理得当,今年果子结得密,栀子的品质和产量都比往年好。”栀农陈小玉直起腰,抹了把汗,指着身后层层叠叠的梯田打开话匣子:“这八十亩栀子,是我们家的‘金饭碗’,每天能收四五百斤。”穿梭于树丛间,陈小玉的双手在枝丫间翻飞,脸上笑意盈盈。 在茗洋村,像陈小玉这样的栀农有上千户。这个藏在群山深处的村庄,正是福鼎黄栀子产业发源地之一。茗洋村党支部书记陈秀桃站在观景台上,眼前是漫山遍野的丰收图景:“黄栀子边开花边结果,花果同枝,既是风景,也是‘钱景’。”据介绍,今年茗洋村栀子亩产量较往年提升三分之一,鲜果采摘期可持续30天至50天。 随着当地黄栀子种植声名远扬,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推动茗洋村的黄栀子产业迈上规模化、规范化的快车道。 山下的益栀康合作社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不绝。一筐筐色泽金黄的栀子鲜果随着传送带依次进入分拣、杀青等工序,浓郁的果香在空气中弥漫。合作社负责人李上波抓起一把鲜果,满意地说:“这批栀子果形饱满,颜色金黄,是上等货。”自10月7日开秤收购以来,这里每天产出约6吨干果,整个采收期预计可加工干果200余吨。 据《福宁府志》记载,福鼎栀子栽培史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间。200多年过去,如今这颗“小果子”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福鼎不仅建成10万余亩标准化栀子种植基地,年产鲜果达5万多吨、鲜花1万多吨,更推动栀子产业与旅游、康养、文创等业态深度融合。每年5月栀子花开,漫山如雪、香飘十里,吸引众多游客;秋果成熟时,采摘体验、农家乐、民宿经济随之火热。一朵花、一颗果,正撬动起15亿元的产业集群,带动10万农户增收。 这条“金色产业链”的延伸,离不开当地政府的精心布局。从种植到采摘、加工,福鼎市以茗洋村为核心,打造“栀子产业示范路”,辐射带动更多栀农走上致富路。同时,福鼎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扶持栀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构建“市场连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格局,在基地化造林、规模化栽培、品牌化经营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升级,推动健康产业、芳香产业、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擦亮“中国栀子名市”“中国栀子花之乡”等金字招牌。 晚风吹过,带来阵阵栀子清香,也送来乡村发展的蓬勃活力。那缀满枝头的金果子,不仅映照着农民红火的日子,更铺就了一条日益宽广的振兴之路。(闽东日报记者 朱灵塬 通讯员 王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