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要闻 > 正文

寿宁下党:唱响乡村振兴“新农歌”

2022-10-13 16:56:09  作者:吴苏梅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陈玲汇

这段时间,寿宁县下党乡碑坑、杨溪头、碑坑山等村的千亩山林里,村民热火朝天地开垦林下空地。随着乡林下经济(金线莲)种植技术培训班的结业,该乡林下种植金线莲项目按下了“快进健”。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近年来,下党乡坚持在产业提质增效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带领当地群众大力发展硒锌康养旅游、高山茶叶、优质水果、食用菌、林下经济等“1+4”生态特色产业,让乡亲们走上致富路。

碑坑山村民沈大成在采摘金线莲。夏美雄 摄

烈日下,碑坑山村后山的竹林里分外凉爽,村民沈孔旺领着社员种植金线莲。

面对新兴的产业项目,当别人都在犹豫时,今年43岁的沈孔旺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去年,政府推广林下金线莲种植时,村民们都不敢尝试。外出返乡的沈孔旺觉得这是个致富的好项目,他与另外6位村民商议后成立了山来客农业专业合作社,试种金丝莲11亩。虽然每亩投入成本高达3万多元,但每亩收入可达5万多元,并且当年乡政府还给予每瓶苗8元的补助。看到金线莲种植能获得丰厚回报,村民们的顾虑打消了。这不,今年许多村民加入了金线莲种植队伍,全村推广种植了300亩。接下来,村里还打算再种200亩,将金线莲打造成村里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食用菌产业基地内村民在整理菌棒。吴苏梅 摄

为帮助村民开拓致富新途径,这些天,乡党委书记项忠红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各村的山林里。她兴致勃勃地向笔者介绍:“金线莲素有‘南方冬虫夏草’的美称,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下党的生态环境十分适合金线莲生长,今年打算在全乡推广种植2000亩。种植半年后可采收,按目前的市场价,每亩纯利润可达1.5万元。”

这些年,为了送孩子上学,原本在上海做小生意的陈寿华返乡种了6亩金牡丹、2亩锥栗。同时,他在老家管护茶园,每年可获得采茶收入5万元,去年还从联合社领到了8000元茶青溢价分红。他说:“联合社成立后,大家不再‘单打独斗’,种茶收入提高了很多。在家里采茶不但收入能保证,还能照顾孩子,一举两得,再也不用在外四处奔波了。”

陈寿华的经历是下党茶产业发展的缩影。茶叶是下党乡的支柱产业,也是农户的重要收入来源。曾经,这里的茶叶品质好,但茶农收入却得不到有效提高。2020年1月,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全乡10个行政村的茶叶合作社抱团成立了滴水缘联合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共建共享模式,统筹全乡茶产业发展,将全乡616户茶农全部纳入联合社进行统一管理,同时引进“合家欢”管理软件,实行“五统一”管理,达到“五化”目标,不断提高茶叶品质,破解茶叶销售难问题,茶农每亩茶园年收入从4000元提高到8000多元,村财增收10万元以上。三年来,还为社员发放茶青溢价分红款5次160万元。

村民在生态茶园内采摘茶叶。吴苏梅 摄

与此同时,乡里还推动茶叶品种改良,全乡推广种植金牡丹、福鼎大豪等新品种茶2300多亩。此外,该乡还发挥“下乡的味道”公共品牌效益,让全乡生态农产品变成群众创收的热门商品。

“要让乡亲们干事创业有后劲,必须想方设法拓展产业空间,不断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项忠红说。

去年以来,下党乡还率先在全乡开展了农村党员“带头提高能力素质、带头领办产业项目、带头联户帮扶共富”的“三个带头”活动,激活农村党员主观能动性,带动群众发展。实施党员积分制管理,鼓励党员第一个吃螃蟹,形成“支部牵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

下党乡食用菌产业园助农食用菌种植专业社的香菇基地就是党员“三个带头”行动结出的丰硕成果。村民在这里务工每天有130元收入。再过不久,18万筒菌棒将有香菇冒出,源源不断进入人们的餐桌。

下党村新貌。缪福森 摄

截至7月底,在乡党委政府的推动下,全乡党支部牵头领办项目11个,带动户数185户,党员领办项目82个,带动发展529人,支部和党员领办公益事业项目35个,122名党员同169名群众建立了“1+N”帮扶网。

靠山吃山唱山歌。下党乡形成千亩定制茶园、千亩油茶、千亩锥栗、千亩林下经济等1.5万亩产业链。全乡种植茶叶6000亩、锥栗3500亩、脐橙780亩、猕猴桃330亩、油茶2900亩、食用菌18万筒,真正实现了“一村一品、一户多业”,群众增收致富。2021年,下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55元,是建乡之初的100多倍。

一首首产业振兴“新农歌”正在下党这片红土地上唱响。乡长吴德表示,下党乡党员干部群众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把产业发展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固一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符合下党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闽东日报 吴苏梅)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