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葡萄:“甜蜜果”圆了致富梦
2020-07-07 09:26:33  作者:游陈娜   来源:福建纪检监察   责任编辑:王予捷

渐入炎夏,步入葡萄园内,枝头挂满鲜绿的果实,心心念念的紫色小精灵即将成熟。拨开她的外衣,眼前是水润晶莹的果肉,鼻尖是鲜甜飘逸的果香,让人忍不住一口锁定这一粒18度甜,它的完整美好浸入口齿之间,回味无穷。本是没啥胃口的夏日,有这一口鲜爽,吃饭的劲头都足了起来。

葡萄藤下硕果累累(游陈娜/摄)

“北有吐鲁番,南有闽福安”。这个小精灵便是这南方城市孕育的。福安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享有“南国葡萄之乡”美誉,葡萄种植面积达6万亩,产量8.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10亿元,产区遍布全市13个乡镇129个村庄。这座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城,是如何让葡萄飘香世界?葡萄是如何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现在,我们一同翻开“秘笈”。

“吃螃蟹”种出好葡萄

“南国葡萄之乡,万亩环绕赛江”。“象环葡萄”是福安葡萄的发源地,要说福安葡萄,咱得先从赛岐镇象环村说起。

赛江沿岸万亩葡萄园(吴庆堂/摄)

20世纪中期的象环,“那时候就种点水稻和甘蔗,村里人有饭吃,没菜配。用品、吃食大多是从村里的小卖铺里赊来的,等水稻、甘蔗卖出去了再还钱。”村委会主任陈锐豪回忆说。这样的“穷帽”,什么时候能摘掉?于是,1984年冬,象环村村民陈玉章等人,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农技部门的支持下,承包耕地6亩,引种试种“巨峰”“白香蕉”“北醇”“先锋”等4个葡萄品种,且于1987年成立“赛岐镇葡萄苗圃场”。面对一片空白的葡萄栽培技术,“吃螃蟹”的人不时被“螃蟹钳子”夹住,几度不知如何继续。“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省农科院果树专家的精心指导下,历时5年比较种植,确定了适应性好、抗性强、品质佳等优点兼具的“巨峰葡萄”品种。

这一步的成功,并没有深尝“螃蟹”的鲜美,陈玉章等人继续“过五关、斩六将”。福安的天气高温多雨,容易滋生病虫害,对葡萄种植极为不利。1992年,露天栽培的葡萄,出现大面积的霜霉病,60%的葡萄没有收成。“冒着大雨,运往市场,想说能不能多买些,多赚点,不曾想,连运费都赚不回来。”种植大户陈坛龙想起当时,不免感伤。那一年,村民损失惨重。但,他们相信党和政府,认准“巨峰葡萄”,势必将她种好。

篮筐里的“宝石”(荫亮/摄)

“90后”返乡创业大学生陈坛祥,谈起父辈的葡萄事:“我家1993年就开始种葡萄了,那时葡萄种植起步阶段,村里葡萄的收益明显高于水稻。到葡萄收获的季节,有种葡萄的都要全天候守着葡萄园,饭由家人送,晚上竹床罩上蚊帐,在园子里睡,就怕有人来偷葡萄。”这些苦,在葡萄卖出的一刻也就甜了。

已是耄耋之年的林青老同志,时任福安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他见证和参与了葡萄从无到有的蜕变。他说:“《摆脱贫困》一书中,当年习近平同志根据闽东的区情,指出闽东主要靠农业吃饭,我们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在农业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要有比较明确的脱贫手段,无论是种植、养殖还是加工业,都要推广‘一村一品’。还谈及‘福安县后洋村抓巨峰葡萄种植就使全村人均收入达800多元,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种葡萄能让果农脱贫致富,可以成规模的种植,我们要更深入的研究,让‘一村一品一特色’走得更远,使更多的人得益。”

象环葡萄园鸟瞰图(吴庆堂/摄)

1996年,有农户试用竹子搭建了葡萄棚,罩上塑料膜,变露天栽培为大棚栽培,从而提高了葡萄的品质和产量。农业专家进一步完善竹子大棚种植,更换成钢架大棚。在福安市委、市政府的政策鼓励和资金补助下,葡萄种植和避雨栽培技术得到快速推广。村民们种的好葡萄越来越多,收入也越高,不再惦记别人家的果实,餐桌上的菜色也丰富了。

扶贫扶“智”。2016年,陈贵龙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有家庭年补助、生产发展资金和孩子们的助学金等帮扶,减轻了他肩上的担子。陈贵龙十分感恩政府的帮助,他的孩子们可以更好地接受教育。不像他,没文化,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孩子们争气,读研究生、读大学,他感到骄傲,相信他们的日子会比他过得好。

“甜蜜果”圆了致富梦

扶贫扶“志”。村里有户贫困户陈贵龙,19岁时病理性原因截肢,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老天给他这么大的考验。他没有萎靡不振,用仅有的一条腿撑起一个家,“身有残疾,志不残”。他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加之身体上的缺陷,开过小三轮车、摆过菜摊,收入微薄。他想种葡萄,却没有本钱。2010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陈贵龙种了1.8亩葡萄,第二年每亩收益约800元,生活条件一年好过一年。

脱贫有“质”。2019年,陈贵龙改良品种,将已经出穗的0.9亩葡萄砍掉,重新种了7个新品种。砍的时候,经过的村民无不为他惋惜,都觉得快收成的葡萄,砍了太可惜了。陈贵龙笑着说:“有政府支持,我不怕,我相信新品种一定会成功。”为能种出更好的“甜蜜果”,他延续“有舍才有得”。新品种售价高,他说“消费者的舌头最厉害,一尝就知道好不好吃,值不值这个价。”

陈贵龙在给葡萄疏果(吴其文/摄)

村里有好多人,像陈贵龙一样,拆了土房,建起砖混结构的独栋房子,受益于政策、受益于葡萄,是葡萄圆了他们的“致富梦”。

早期,葡萄是“提篮卖果”,而后,装进竹筐,用板车人工推运。到2000年用货车运输,有一定改善,不过销售市场还是比较局限。2015年起,物流冷链、“互联网+农业”、电商平台的强势加盟,葡萄远销北上广深等地。收获的季节,村内随处可见顺丰冷链、京东、天猫、德邦等快递网点,农户、电商、经销商,人头攒动,浓郁的烟火气息,夹着葡萄果香,象环村人好不欢喜。

葡萄装箱车间(王志凌/摄)

“百里葡萄海,万民致富源”。象环村不仅自身富,还输出品种、技术到毗邻县市、乡镇村。目前,福安市约有3.2万多农户从事葡萄生产,3000多人从事葡萄营销和产业服务,全市近12万人的经济收入与葡萄息息相关。

“松罗奔小康,葡萄挑大梁;葡萄土专家,柯发顶呱呱!”这位松罗乡里传唱的土专家郑柯发,已闻名省内外,曾获福建省农村科普带头人、省劳动模范等28项荣誉。是他带着葡萄在松罗乡“落户”,让距离福安市区40多公里的山区焕发农业生机。

松罗乡葡萄园(吴庆堂/摄)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松罗乡海拔约400多米,葡萄种植和沿海平原不同。郑柯发原是乡村里的小木匠,没有葡萄种植经验。1998年起,他坚持写了22年的农事日记。翻开泛黄的日记本,上面记录了播种、剪枝、施肥的日期和天气,每年用的肥料成分、葡萄甜度、长势等数据。他用汗水积累的“种植经”帮扶农户脱贫致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不是在推广技术,就是在推广技术的路上。他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擎画出南国葡萄小镇最美风景。

郑柯发在果园指导农户疏果(吴其文/摄)

“致富经”绘就振兴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好。福安市高度重视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执行,成立“福安市科技特派员工作站”。 

张富民站长,服务农业科技30多载,他常说:“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他认为土地里生长出的都是生命体,要好好爱护。印象深刻的有件趣事,2013年初夏,他在去松罗乡柳溪村下乡的路上,看到一农民用扁担敲打葡萄枝,一向热心肠的他走上前去,问农户:“她犯了什么错,你要这样虐待她?”农户答曰:“它只开花,不脱帽,我想打几下,它能快点脱帽。”他回说:“育树如育人,你要善待她,明天上午10点,你只要轻抖铁架,她就脱帽了。”这是智慧的力量,果农们十分需要科技人才的支持。他这一生都在和泥土打交道,他希望能将博大论文写在大地上,将丰硕成果留存百姓家。

张富民指导葡萄省力化整形(郑玉良/摄)

“种葡萄不能闭门造车,哪里有新品种、哪里就有新技术,我们都要了解、都要学习。”福安源恒种植合作社负责人许光华有感而发,这位有着20多年种植经验的果农,开辟试验田,成功种植葡萄“二季果”,可在冬季上市的葡萄新贵,为葡萄振兴图增添了新色彩。他还是名无私的技术推广员,毫无保留地和其他果农朋友们共享试验成果。

福安市葡萄协会会长孙飞汉对葡萄绘就“振兴图”,有一番见解:“我们应该以品牌、生态、智慧为抓手,培养‘葡萄+’发展模式,推进葡萄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丰富多样的葡萄品种园,开展采摘体验、观光学习等活动,形成具有福安特色的葡萄科普休闲旅游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不断增强葡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葡萄果醋生产加工车间(黄连春/摄)

福安已形成沿海、山区、层次分布,早、中、晚梯次成熟,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的产业发展格局。葡萄产业作为福安农业支柱产业,亦是成效显著的扶贫产业,给产区群众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辐射周边周宁、寿宁、霞浦等县市及至福建省其它县市。

农民喜摘致富果(吴庆堂/摄)

接下来,福安将继续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探索葡萄产业多元化发展,绘就葡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发展的美丽画卷。坚守“把一切苦埋在地下,将所有甜挂上枝头;每一个完美的个体都需要集体的拥抱和温暖;不图鲜花入凡眼,但求硕果满人间”的葡萄精神,走准、走实、走好乡村振兴“福安路径”。

福安葡萄IP形象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
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