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网7月6日讯(通讯员 王颖萍 范晓敏 王若霏)6月28日至7月2日,集美大学“兴村有舞”团队赴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开展“兴村有舞·福韵山海——寻习总书记足迹的下党非遗文化振兴实践”活动。活动以舞蹈为载体,围绕红色基因、非遗文化进行创新性传承与传播,以实际行动切实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寻足迹悟初心:红色基因浸润艺术创作 实践队抵达下党乡后,首先参观了难忘下党主题纪念馆等红色基地,队员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三进下党”的重要精神,深刻感悟红色文化内涵,为后续的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校地携手谱新篇:签约仪式开启文化共建 6月30日,寿宁县下党乡人民政府与集美大学音乐学院举行校地合作签约仪式,中共宁德市委党校副校长吴晓明、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党委书记吴观前与集美大学教授范晓敏、教师王颖萍、吴升臻等师生代表出席仪式。 仪式上,双方就合作方向深入交流后,签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下党乡与集美大学音乐学院通过舞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合作方式,围绕舞蹈美育普及、乡村文艺队伍培育、地域文化挖掘与品牌打造以及舞蹈文创融合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根据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下党乡红色文化与生态资源优势,结合集美大学的舞蹈教育专长,全力打造“一桥一路一杯茶”舞蹈公共品牌。签约后,集美大学音乐学院向下党乡授予“舞蹈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基地”牌匾。双方将共同探索艺术服务乡村发展新路径,助推下党文化振兴与全面发展。未来,双方将通过非遗舞蹈创新、文旅IP开发、广场舞教学、能人培育等多元形式,推动“舞蹈+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培育“舞蹈IP联名农产品”、“环境艺术剧场”、“舞蹈影像”等创新业态。 起舞焕新生:非遗活化注入时代韵律 集美大学师生此前已5次走进下党乡开展“兴村有舞”实践活动,在有限的课余时间肩负起舞蹈表演专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使命——师生们用足尖丈量红色热土,将跋涉转化为铿锵舞步,让“滴水穿石”精神穿透时空。未来,双方将以实践基地为核心,创新推行“专业教师传授舞蹈语汇+乡贤长者讲授土地哲学”的“双导师育人模式”,将千亩茶园变为天然剧场,让劳作姿态升华为特色文旅IP,构建“舞蹈赋能文化振兴、文化振兴带动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共同铺就一条“舞出来的共富路”。 在非遗文化调研与舞蹈创新方面,实践队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元素,原创富含在地非遗文化的村舞,并教授给村民们。队员们以鸾峰桥为背景,结合阿姨们日常采茶动作,融入北路戏的动作元素,并巧妙运用晒茶用的竹编簸箕为道具,创作出独具特色的下党村舞。这不仅让传统技艺在艺术表达中焕发出新活力,也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以前只知道采茶,没想到这些动作还能变成这么美的舞蹈!” 村民陈阿姨笑着说。 直播带货新范式:茶香伴舞飞出大山 此外,实践队还探索出舞蹈助力农产品带货的新模式。队员们在下党红茶馆用舞蹈进行茶叶直播带货。直播过程中,队员们融入原创舞蹈表演,吸引了众多网友关注,有效促进当地农产品的销量增长。 实景演绎展风华:山水之间跳动艺术脉搏 实践队在下党乡的鸾峰桥、滴水穿石公园、百福巷等特色景点,进行了实景沉浸式的环境舞蹈演绎,并完成了舞蹈影像的拍摄。这些舞蹈作品以当地自然和人文景观为背景,将红色精神与舞蹈艺术完美结合,通过镜头展现了下党乡的独特魅力。 下党乡党委表示:“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美育是点亮乡土的星火。”此次合作,将以舞蹈艺术为抓手,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提升村民文化获得感,为全国校地合作助力乡村振兴提供独具特色的“下党经验”与“集美智慧”。 队员们用脚步丈量红色土地,用舞蹈激活文化基因。“我们不是过客,而是文化传承的接力者。” 未来,集美大学将持续深化与下党乡的合作,让艺术之花在下党这片热土上常开不败,续写“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时代新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