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时节,驱车前往福鼎市佳阳畲族乡周山村,层层叠叠的翠绿茶垄如精心编织的翡翠阶梯,与村中白墙黛瓦、整洁有序的古厝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静谧而充满生机的山乡画卷。 地处闽浙交界的周山村,既是粟裕、刘英等革命先辈战斗过的红色堡垒,也是素有“进士村”美誉的文化沃土。漫步村中,鼎平革命陈列馆庄严矗立,红军百步道上游客驻足拍照留念;红色文化景观园内,耄耋老人正向研学少年讲述鼎平县委的峥嵘岁月……这个曾经偏远的山村,正抢抓乡村振兴机遇,实现精彩蝶变:修复革命遗址,新建红色文化广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公园等20余个项目,村域绿化面积超2万平方米;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100余场,评选“文明家庭”30户,年均接待游客突破2万人次,生动书写着“红绿融合”的发展故事。 美丽乡村的塑造,既需要基础设施的“硬支撑”,更离不开文明乡风的“软浸润”。周山村创新构建“党建引领+群众自治”双轮驱动治理机制,为文明之花常开筑牢根基—— “网格化”管理织就精细服务网,党员先锋岗亮身份、践承诺,成为村巷里弄流动的“文明劝导员”;“文明积分制”将抽象的道德准则化为可量化、可兑换的实在激励,让“德者有得”成为人人尊崇的鲜明导向;“乡贤理事会”以乡情为纽带凝聚治理合力,不仅成功化解邻里纠纷,更使厚养薄葬、喜事新办等新风尚蔚然成风;干部包片、党员联户、群众参与的三级联动体系,真正实现了文明创建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深刻转变。 文明治理结硕果。三年来,周山村先后荣膺“宁德市金牌旅游村”“福建省乡风文明联系点”“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村”“全国文明村镇”等称号,更一举入选“福建省美丽乡村公共空间”“全国第四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 乡村变美,人气变旺,百姓的“钱袋子”也日益充盈。村集体投资建设现代化茶厂,深化村企共建,精心打造“周山云雾茶”、乡村振兴茶等特色品牌,有效带动茶农增收;依托丰富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旅+”业态,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创新“美丽庭院+乡村旅游”模式,培育特色民宿、农家乐3家。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协同共进,村集体经济实现三年增长300%的跨越式发展,2024年村财收入再攀新高,突破30万元。(闽东日报记者 朱灵塬 通讯员 雷小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