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竹晨曦。钱永生 摄 傍晚时分,霞浦县三沙镇东篱民宿的观景平台上,几台相机一字排开,镜头齐刷刷地对准海面。落日熔金,云影徘徊,滩涂上穿梭着劳作的渔民,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每天这个时候,我们的天台就成了最抢手的位置。”民宿负责人林芳芳笑着说,“很多客人既是摄影爱好者,也是为体验海边慢生活而来。” 这样的场景,在霞浦沿海民宿集群中经常上演。作为“国际滩涂摄影胜地”,霞浦71个摄影点和每年100多万摄影人次的到访,为民宿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源。 许多民宿主看准了这一趋势,纷纷推出针对摄影爱好者的特色服务。在东壁、古桶等民宿集聚区,几乎每家民宿都设有观景平台,甚至专门安排车辆接送客人前往最佳摄影点。 “很多人因摄影知道霞浦,因民宿留下脚步。”霞浦县文旅局局长卢伟道出了当地文旅产业的独特发展路径。据统计,从2016年至今,霞浦民宿已发展至600多家、超6000间客房,年接待游客130多万人次,年营业额突破4亿元,带动近2万人就业。目前,全县拥有5家全国等级旅游民宿,多家民宿多次获得“中国最具个性品牌民宿”“中国民宿打卡必去点”“中国最佳民宿品牌”“闽宿严选民宿品牌”“最美福建·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大赛品质住宿类”“黑松露年度精品民宿”“爱彼迎年度民宿榜”“携程口碑榜”等奖项。“霞浦民宿”品牌已成为继霞浦摄影品牌之后的第二张金名片。 近年来,霞浦县着力推动文旅产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让游客“愿意来、待得住、想常来”。 在吸引游客“想来”方面,霞浦突出品牌塑造与宣传推广。通过引进下岐山摄影艺术小镇、野湾大酒店、邦德康养度假旅游区等六大文旅项目,加快推进总投资近200亿元的大京、三沙光影小镇、下浒乡村康养休闲文化旅游区等12个重点项目建设,逐步构建多元融合旅游格局。同时,精心打造三沙东壁村、松山古县村等14个金牌旅游村,通过摄影大赛、海鲜美食节、自驾旅游大会等活动持续制造声量,提升影响力。 更要紧的是“留得下”。霞浦近年来稳步推进多业态融合,除了推出海岛游、低空飞行观光等新业态,还深入挖掘海洋文化、畲族文化等资源,举办“海洋诗会”“妈祖走水”等文化体验活动,并打造太康路美食一条街,树立“吃海鲜到霞浦”的品牌形象,让游客沉浸于丰富多彩的休闲体验中。此外,“东海1号”观光道、G228滨海风景道等交通旅游融合项目扎实推进,66个观景台与15个旅游驿站点缀其间,极大丰富了游客的沿途体验。 数字化也在为游客体验赋能。“近日,‘云上霞浦’小程序正式上线,这个程序整合全县美景推介、海上游览、天气服务等功能,推动旅游服务走向智慧化、便捷化。”卢伟介绍。 而真正让游客“愿意回来”的,是霞浦县着力打造的“霞浦人不宰客”诚信品牌。近3年来,霞浦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年均百亿元。为进一步规范文旅市场价格行为,霞浦县出台《霞浦县涉旅行业明码标价工作实施方案》,推行明码标价全县“一盘棋”,引导民宿业主按照“经营成本+合理利润”原则科学定价,要求淡旺季及节假日价格上墙公示、线上线下一致。此外,餐饮业亦推广明码标价,推行“电子点餐+餐前确认”的模式,让顾客明确知道菜品不同做法、不同规格大小的价格。 “‘霞浦人不宰客’,是我们最珍视的一张名片。”霞浦县副县长郑信旋表示,“通过‘一年一定价、全年不加价’等机制,我们希望让游客觉得霞浦值得信任、值得再来。” 霞浦之变,变在景观,更变在观念;赢在风景,更赢在风气。如今,霞浦不再只是快门声中定格的风景,更以持续的创新与十足的诚意,完成了从“流量”到“留量”的高质量转型,成为游客心中一份值得信赖、愿意再赴的约定。(闽东日报记者 黄楚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