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溪工艺花茶:千年茶韵绽放时代新香
2025-11-10 10:01:18  作者:林耀琳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武陵溪上廊桥

秋日,驱车来到福安北部最大的村庄——潭头镇棠溪村,古老的村落宛如一幅古朴的画卷在时光中徐徐铺展。远处,连绵的茶山在暖阳轻抚下,静谧而悠远,似是大地铺就的绿色绒毯。“古村秋韵梦魂牵,岁月沉香映眼前”,走进村子,茶香袅袅弥漫,似在轻声诉说着这片土地与茶的深厚渊源。

据《福建省乡土志》记载:“早在唐代,闽东闽北已开辟了许多茶园。”福安东北部的社口、潭头是闽东重要的产茶区,产茶历史可追溯至唐朝之前。从唐代的“比屋皆饮”,到宋代“斗茶”习俗的盛行,直至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坦洋工夫”红茶脱颖而出,茶叶文明在此地源远流长。

棠溪古村的老街沿溪蜿蜒,与南北延伸的古道,恰似两条历史脉络,嵌入茶村的每一寸土地。古街两旁,斑驳的铺板与陈旧的招牌虽已歇业,却仍能让人想象当年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的盛景。村北的“登烛”廊桥横跨溪流,在陆路运输茶叶的岁月里,它曾是一座小小的集市,见证了茶贸的繁荣与茶叶走向远方的漫长旅程。村口处,妈祖庙宛如一位沉默而温柔的守护者,见证着当年棠溪人倚仗交溪发达水运将茶叶船运舶载、直通远洋的辉煌。

清末,福安坦洋工夫茶脱颖而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达到鼎盛时期。高峰时,坦洋36家茶行,雇工3000余人,每年制干茶两万多箱,吸引周边村庄制茶师纷至沓来。棠溪村的诸多能人巧匠,受聘于坦洋茶行,与坦洋茶人携手并肩,以匠心与智慧共同创制这一名茶。

在公路尚未通达的年代,长溪水系是闽东北物流交通的命脉。棠溪村,雄峙于交溪支流武陵溪岸,与坦洋村水路相通,陆路相连,成为福安北部最重要的茶叶贸易中心。福安北部以及寿宁、柘荣许多村庄以棠溪为中转,将茶叶转运至此精制加工,再从这里扬帆起航,驶向更广阔的市场。棠溪老街上,80多家商铺、20多家茶行林立。茶季时,整个村庄商贾云集、茶香弥漫,一幅生机勃勃的市井画卷。

民国时期,福安茶叶产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福建省建设厅在福安设立茶业改良试验区,并在穆阳、棠溪、社口设立模范茶厂,收购毛茶进行精制加工。民国二十九年,福建示范茶厂福安分厂在棠溪设立制茶所,使其成为县内4个制茶所之一,进一步提升了棠溪在茶叶加工领域的地位。民国三十四年,经省茶叶管理局批准,棠溪村成立了“茶业生产合作社”,进一步推动了茶叶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民国三十七年,福安县注册的茶厂茶号中,棠溪拥有“生春”“福昌隆”两家颇具规模的茶厂,足见当时棠溪茶业的繁荣景象。

时光流转,如白驹过隙,如今棠溪村的茶产业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1983年,工艺花茶制作技艺在棠溪村诞生。这种以茶叶和可食用花卉为原料,经整形、捆扎等工艺制成的茶品,冲泡时可在水中绽放不同形态的造型,被誉为“花舞之茶”。

秋光里,循着茶香走进村中的一家茶叶作坊,几位老人正专注地制作工艺花茶,动作娴熟而优雅。老人时不时还拉些家常或讲些笑话。茶坊里笑声朗朗,仿佛是一个乡间俱乐部。老人告诉我,工艺花茶的制作,从选材到成型,每一步都凝聚着茶人的心血。高山茶树的嫩芽与干燥后的鲜花,经芽头对齐、茶梗相接、棉线捆扎,再嵌入干花,最终缝制成球状。冲泡时,周边的茶叶吸水膨胀,花朵缓缓绽放,宛如一场水中芭蕾。

近些年,工艺花茶成为茶界新宠,成为人们品味生活、享受闲暇时光的佳品,更远渡重洋,出口欧盟,让世界领略到了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历经四十余年精心培育,全村标准化茶园1916亩,年均产毛茶221吨。有5家工艺花茶制作主体,精心打造出“玫瑰之约”“茉莉仙女”“飞雪迎春”三大系列共十余款产品。全村从事工艺花茶制作、包装的从业人员达200余人,2024年,累计发放从业人员工资超200万元,人均年增收超1万元。

从古老的茶山到热闹的茶贸集市,从传统的制茶工艺到创新的工艺花茶,棠溪村,这个见证了福安茶叶海上丝绸之路繁华胜景的古老村落,正以崭新的姿态,续写着茶与生活的美好篇章。(闽东日报 林耀琳 文/图)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
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