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区县新闻 > 正文

寿宁斜滩:探寻“茶码古镇”里的旧时光

2023-12-04 11:24:38  作者:吴枋宸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走近寿宁县斜滩镇,只见环镇周边漫山遍野生长着一排排苍翠的茶树,茶农们身处其中,精心呵护着一片片致富的“黄金叶”。

斜滩镇是寿宁茶文化历史的发源地,也是闽东最早开展茶叶交易的重要集散地之一。从明景泰年间,斜滩镇便开始种茶,清代已蔚然成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寿宁全县年产茶约4万担,斜滩镇占六分之一。由于水陆方便,寿宁县的茶叶从斜滩装船顺流而下,运送至当时的茶叶港口福安赛岐港,再转而远销海内外。因此,彼时斜滩镇茶商云集,甚至有“闽东小上海”之称。

斜滩茶声名远播与当时茶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们时刻关注斜滩茶产业的发展,倾尽心血一心为茶。原斜滩镇主任科员郭正允向记者讲述了斜滩镇茶产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故事:

1972年春,时任福建省农业厅分管茶叶的副厅长(兼任省茶叶学会会长)的谢毕真同志,下放至寿宁县斜滩镇八斗洋茶场,从此,他与寿宁茶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由于谢毕真年纪稍长些,我们都亲切地叫他老谢,当时老谢主要负责茶场内茶青(鲜叶)的评分等级、过秤记账以及工人的工资发放。”郭正允回忆道。

在“下放”的岁月里,谢毕真同志对茶场发展尤为上心,曾多次抽空到寿宁县武曲龙虎山茶场,与当时省农业厅下放同事、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共同交流商讨茶树种植、低产茶园改造、初制厂茶叶机械改造等事宜。

空闲时,谢毕真整日待在茶山上指导工人对老茶树进行台刈、重修剪,对水土流失严重茶园进行增砌石坎等。他还提出许多科学建议,如:通过整地、开沟、施基肥,建立优质茶园示范基地;推广茶园密植免耕栽培技术;示范种植福建省茶科所选育的福云系列新品种;收购大量农家肥(包括生活垃圾、草木灰、粪便)以及头发等有机肥作为茶园基肥。

“这些做法是老谢自己提出的,经试验后,茶树长势很好,茶叶发黄发青的情况明显减少。”郭正允说,在他的精心培育下,茶场茶叶产量质量逐年提高。

而后,谢毕真又将目光放在茶叶制作上,提出进行设备改造,改单锅杀青为三锅连杀,并总结提出环环相扣的制茶程序:鲜叶摊晾、杀青、揉捻、解块、烘干,一环紧扣一环,有力促进了当时斜滩镇茶产业的良性发展。

如今,谢毕真同志虽已离去,但他探索设计并践行的有机茶园理念等,依然影响着斜滩镇一代又一代的茶人,为寿宁县茶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循一路茶叶新芽的馨香而行,追溯赛江上游“茶码头时光”。迄今,茶产业仍是斜滩镇重要的农业产业,也是富民产业,万亩茶园点缀在青山绿水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近年,斜滩大力改植铁观音、福鼎大白等优质高产品种,建成了楼下、水北、山田和西山等百亩生态茶园示范点。”寿宁县斜滩镇党委书记王枝松表示,多年来,斜滩镇党委、政府坚持把茶叶作为民心工程,调整茶产业结构,按照“以茶立县”战略部署,把茶产业与乡村振兴、旅游发展有效结合,茶叶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目前,全镇共有茶园面积2.5万亩,其中,新品种茶面积5000多亩,产值1.5亿元,有效改良了茶叶品种结构,该镇为寿宁茶产业品牌建设和推进茶旅融合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闽东日报记者 吴枋宸)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