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宁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正文

采食野生蘑菇 = 赌命?一文读懂毒蘑菇的致命陷阱

www.fjsen.com 2025-08-21 17:00:49 来源:宁德市疾控中心    我来说两句

正逢夏秋时节,降雨增多,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旺盛期,随之而来的,还有毒蘑菇中毒患者数量的“攀升”,每年的8至9月,是福建省毒蘑菇中毒高发期。近期宁德市已发生多起自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宁德市疾控中心提醒您:野生蘑菇不要采,不要买,也不要吃!

一、蘑菇中毒的危害

毒蘑菇的毒素成分各异,中毒症状也不尽相同。常见的中毒类型可分为胃肠炎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横纹肌溶解型、光敏皮炎型7种。中毒事件中,胃肠炎型和神经精神型最为常见,而急性肝损害型和横纹肌溶解型是主要致死类型。一旦中毒,轻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及视力模糊、精神亢奋、错乱、幻觉等精神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溶血、肝脏和肾脏损害,甚至死亡。在福建省,常见的毒蘑菇有这些,赶快收藏“避雷”。

二、土法鉴别不靠谱

误区一:生虫的蘑菇无毒×

昆虫对毒素耐受性远高于人类,剧毒的鹅膏菌常被虫蛀,但人类食用就会致命。

误区二:可用银器验毒×

毒蘑菇中的毒素多为生物碱,不能与银发生化学反应,所以用银筷子、银勺无法检测毒素。

误区三:颜色朴素就安全×

仅根据颜色和形状不能判定野生菌是否有毒,比如颜色鲜艳的橙盖鹅膏是美味的食用菌;而一身雪白,看似安全的致命鹅膏则有剧毒。

食用菌橙盖鹅膏图源:深圳卫健委

致命鹅膏图源:深圳龙岗疾控

误区四:煮过的蘑菇没毒×

一些蘑菇的毒素(如鹅膏毒肽、鹿花菌素)耐高温,100℃煮沸2小时仍可能残留。

误区五:晒干或泡酒能解毒×

许多毒蘑菇的毒素在干燥、酒精环境中性质稳定。常规的晒干处理或泡酒无法破坏其毒性,误食仍存在致命危险。

三、怀疑蘑菇中毒了怎么办?

尽快就医:蘑菇中毒潜伏期较短,一旦食用后出现不适,无论症状轻重,都应该尽快就医。

及时催吐:用筷子、手指、汤勺等硬质东西刺激咽部帮助呕吐,以减少毒素吸收。如中毒者出现昏迷,不宜进行人为催吐,以免引起窒息。

保留样本:就医时,应及时告知医生野生菌食用史。最好携带未食用的野生菌或照片,以便医生确定种类,判断预后。

警惕“假愈期”:急性肝损害型蘑菇中毒在临床上存在“假愈期”,即患者在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期过后,虽自我感觉已“康复”,但此时体内已出现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若救治不及时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宁德市疾控特别提醒:野生蘑菇没有百分百准确的识别方法;毒蘑菇中毒没有特效解药;重症毒蘑菇中毒医疗费用高昂甚至危及生命,没有后悔药可吃;毒蘑菇中毒者多数是有着多年采食经验者及其亲友,不要心存侥幸!

不采、不买、不食野生蘑菇,是预防中毒最安全的办法。一旦误食,请第一时间携带剩余蘑菇样本前往医院就诊,为医生争取诊断时间!

责任编辑:王予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宁德疾控官网微信点击或扫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