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本网原创 > 正文

新春走基层丨宁德黄田村:古法红糖“熬”出甜蜜日子

2022-01-21 08:47:33  作者:叶伏国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予捷

东南网1月20日讯(本网记者 叶伏国) 隆冬时节,走进宁德蕉城区赤溪镇黄田村,清冽的空气中弥漫着阵阵香甜。在雁乐溪畔的一座制糖厂内一片热火朝天,师傅们忙着收蔗、榨汁、熬糖......有条不紊地按照古法工序加工蔗糖,以熬制出最地道的古法红糖。

近年来,黄田村充分利用传承下来的古法制糖技艺,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种植甘蔗发展红糖产业,在传承古法制糖的同时,有效拓宽当地村民就业渠道,带动村民增收致富。随着春节临近,利用传统工艺熬制的红糖,备受消费者喜爱,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

走进制糖厂内,一股香甜的气息扑鼻而来。今年76岁的黄孝呈老人是村里年纪最大的古法制糖传承人,他告诉记者,“今年的糖蔗甜度高,出糖质量好,随着红糖制作技艺的日渐成熟,今年糖厂的总产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1月12日,在宁德市蕉城区赤溪镇黄田村的红糖作坊里,手艺人黄孝呈在熬制甘蔗汁。东南网记者 叶伏国 摄

据黄孝呈介绍,制作红糖首先要将甘蔗碾压,压出的蔗汁去除杂质后,以小火熬煮1到2个小时,期间不断搅拌,让水分逐渐蒸发。高浓度糖浆冷却后凝固成固体块状粗糖,即是红糖。按照古法工序做出来的红糖既保持甘蔗原生态的营养,又带有一股焦糖的味道,清醇可口。

1月12日,在宁德市蕉城区赤溪镇黄田村的红糖作坊里,黄孝星用钉耙将冷却的糖浆划开分块。林浩宁 摄

说话间,糖浆在“五口连锅”里咕噜咕噜冒着泡,整个糖坊里蒸汽弥漫,充溢着蔗糖的香甜。黄孝呈老师傅手持长勺,不停地搅拌着糖浆,糖浆从第一口锅的青褐,到第二口的黄褐,到第三口第四口第五口锅,糖浆越变越少越浓稠,褐黄渐渐递进成了焦黄。当第五口锅中的糖浆沸腾到出现当地人俗称的“牛眼睛”现象时,就可以起锅了。

1月12日,在宁德市蕉城区赤溪镇黄田村的红糖作坊里,工作人员正将制作好的红糖成品分装进罐子中。东南网记者 叶伏国 摄

黄田村古法红糖的制作技艺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每年进入十二月,村民就忙着收割甘蔗,经过榨糖、煮糖、打火、起锅、打糖等工序制作出香甜美味的红糖。

“我们的古法红糖不添加防腐剂、色素剂,都是用新鲜甘蔗熬制出来的。”红糖坊负责人黄孝星介绍,这些红糖除了在本地销售外,还销往厦门、广东等地。

黄孝星说,糖坊生产红糖大约为两个月时间,主要以熬糖和加工包装为主,今年可生产古法红糖20吨左右。同时,安排了村里的10余名脱贫户就业,不但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每年还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益。

据了解,从2021年12月20日,起锅熬出的第一锅红糖起,糖坊生产的2吨红糖目前已全部售空,其中大部分销往厦门、泉州等地。自那之后,师傅们每天忙碌在生产一线,少有停歇。

从早上五点开工,有时候黄孝星和师傅们要一直忙碌到深夜才能结束工作。不过,忙碌的工作却也“熬出”了甜蜜的生活。

黄孝星说,下一步,糖坊将融合观光旅游、体验农家乐、红糖制作等,发展建设成一个古法红糖制作体验基地,让更多的人看到古法红糖的技艺。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