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本网原创 > 正文

只此青绿 映照宁德一路前行

2024-08-14 10:20:03  作者:潘月容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予捷

东南网8月14日报道(本网记者 潘月容)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作为“三库+碳库”绿色生态理念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35年来,宁德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造“三库+碳库”生态理念示范区,用绿色绘就高质量发展底色。

守底色 向“绿”而行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森林作为无形的“水库”滋养万物、润泽四方。

黄振芳家庭林场。东南网记者 潘月容 摄

宁德林业用地面积91.99万公顷(占国土面积68.46%),森林覆盖率69.98%,森林蓄积量5968.69万立方米,居全省沿海设区市第一,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连续三年入榜“中国绿都”。

驱车行进在云端之城,周宁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绿”。远处的层层山林,近处的冷凉花卉,满眼见绿,很难想象曾经的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由于贫穷,村民纷纷上山砍树卖钱,山上大面积树木被砍伐,村里地质灾害频发,村民生活困难。

为了改变生态恶化与深度贫困,村民黄振芳和黄传融通过承包田地种植杂交水稻、开荒种茶、上山开荒种树。短短3年,造林面积由原来的50亩发展到1207亩。开荒造林的黄振芳因此成为有名的“造林大王”,被评为当时宁德唯一的全省造林大户。黄振芳的成功,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造林行列。35年来,宁德共计植树造林978.50万亩。

周宁抽水蓄能电站。叶晓晖 摄

在良好森林资源涵养下,周宁县探索“以林蓄水,以水发电”的循环发展新路子。2022年8月投产的华电福建周宁抽水蓄能电站,就位于七步镇的崇山峻岭间。2022年投产至今,电站已累计发电26.11亿千瓦时,等效减少标准煤消耗量约45.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0.47万吨,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宁德还以林长制为抓手,开展森林督察案件查处整改“清零”攻坚行动,完成2013年至2022年违法图斑查处整改3946个;在福建率先实施森林防火“三网一中心”“以水灭火”试点,在福安市建设无人机巡护省级试点项目……如今,宁德省级森林村庄达184个,“绿盈乡村”数量占比86.48%。

谋发展 点“绿”成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巩固森林生态屏障功能的同时,宁德借“林”发力,做足“林”文章,通过发展食用菌、中草药种植、森林康养等生态经济和林下经济,探索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致富新路子。

柘荣县楮坪乡村在种植天麻。林心棋供图

在柘荣县楮坪乡仙岭村宗远家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沿着林间小路一路向上爬,只见树木茂盛,基地内年初刚刚种下的黄精苗长势喜人。基地负责人郑伏灿告诉记者,基地内种植的均为药食同源中药材。这片山头今年刚种植了30亩黄精,其余主要种植天麻。郑伏灿说,1年种天麻100多亩,1亩能挖出新鲜天麻3000斤左右,今年新鲜天麻的价格每斤18元至23元,收益可观。

盛夏时节,古田县闽江黄田段双坑库区周边的绿竹林郁郁葱葱,连片马蹄笋破土而出,出笋期长达七个多月,正处于采挖高峰。由于天气炎热,农户往往在深夜时分进入茂林寻笋,多的一天能采挖上千斤。黄田镇是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黄田马蹄笋”的原产地,该镇地处闽江中游北岸海拔200米以下的坡地,气候温和湿润,为马蹄笋生长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自然环境。目前,全镇马蹄笋种植面积近4万亩,年产量近6万吨,年产值5亿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宁德着力构建“一县一品一特色”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其中,柘荣县依托黄精、天麻、灵芝等林药种植优势,打造产业链,发展势头强劲;屏南县成为福建最大的山苍子种植基地;福鼎黄栀子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近八成;蕉城蜂蜜、古田马蹄笋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据统计,宁德林下经济经营总面积达120.99万亩,产值41.54亿元。

依托良好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宁德还围绕周宁、屏南两县高山冷凉花卉产业,辐射做强特色花卉苗木产业。如今,宁德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10.43万亩,全产业链产值34.73亿元。

促振兴 向“绿”“碳”索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宁德依托森林资源优势,探索开发林业碳汇项目,创新林业特色金融模式的重要探索。在全国首创《“红色+碳汇”(县域)生态产品评估方法学》,寿宁县“红色+碳汇”平台上线,推出首批11644吨净碳汇交易。推广“碳汇贷”金融服务,将绿色资源要素、碳排放收益作为现金资产,以融促产,盘活资源要素。

福鼎市店下镇巽城红树林 王婷婷 摄

向海“碳”索,解锁绿富美“密码”。位于福鼎市店下镇巽城村的巽城红树林省级湿地公园,规划面积33.7公顷,湿地面积28.84公顷,湿地率85.58%,主要保护对象为中国自然分布最北红树林群落、滨海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红树林既是“海岸卫士”,具有防风消浪、护堤固滩、净化海水等功能,又是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之一,拥有超强固碳能力,能够捕获和储存大量永久埋藏在海洋沉积物里的碳,1公顷的红树林能抵消726吨碳排放量。保护红树林成为增加“碳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向。

作为全省重要增长极,宁德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四大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在绿色低碳发展上树起了标杆。

宁德时代发布新品电池。宁德时代供图

宁德时代于2023年发布零碳战略目标,将在2025年达成核心运营碳中和,2035年达成价值链碳中和,致力于为人类新能源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智能化、数字化和绿色制造方面,我们做了许多努力。我们研发了智慧能源管理系统,碳足迹覆盖电池的全生命周期,大数据实时采集能耗趋势,嵌入的能耗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应用人工智能算法,赋予工厂‘聪明的大脑’。不断寻找高效的能耗解决方案,让节能减排体现在每个生产环节,每年单位能耗降低10%,碳排放降低57%,真正实现从量变到‘智变’。”宁德时代宁德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

作为人类绿色能源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宁德时代还不断提高公司零碳电力的使用比例,建设厂区分布式光伏,降低碳排放。宁德时代还通过开展退役电池回收工作,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将回收料重新使用到生产中,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原材料碳排放。数据显示,2023年,宁德时代回收10万吨废旧电池并再生1.3万吨碳酸锂,镍钴锰回收率达99.6%,锂回收率达91%。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三库+碳库”既是关于森林保护与建设的重要理念,也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引,内涵丰富。作为“三库+碳库”绿色生态理念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宁德牢记嘱托,逐绿奋进,在绿水青山间奋力书写“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生态优等生答卷。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