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 一份情缘——高益槐教授与他的菌菇事业
2021-01-25 15:46:47  作者:吴文伟 邱丽娟 叶伏国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予捷

十年潜心 “科技财神爷”名扬四方

20世纪80年代初的古田,成为驰名全国的“银耳之乡”。这一股方兴未艾的食用菌热潮召唤着高益槐。1986年,在农大留校任教的高益槐向学校申请停薪留职,毅然走出农学院的“围墙”,回到家乡古田县工作。

高益槐教授指导实验。林翔 供图

从人工草菇的育种、栽培,逐渐拓展到香菇、银耳、竹荪,彼时的高益槐对菇的研究逐步深入,在现代化种菇方面的理论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在此基础上,他想要用理论知识去解决一线菇农面对的实际问题,把科学知识用于实践。

回到家乡,高益槐全身心地投入到菇菌课题的研究中,勇敢打破当时中国学术界“理论和实践”分离的现象,把最新成果迅速用于菇农的生产实践,先后研发出了“皇后菇”竹荪和“仙草”灵芝的仿生栽培新技术,成功提取了银耳多糖、香菇多糖及虫草多糖等重要成分,为食用菌、药用菌及医疗科学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9年,高益槐在姚淑先、彭兆旺、彭兆燧、戴维浩等人的共同协作下,取得了银耳人工高产栽培技术的新突破。借由媒体的报道和当时科技政策上国家实行的“星火计划”,种菇被看做是典型的脱贫致富项目,一时间全国多家机构相继来聘请高益槐做技术顾问,请他帮助解决种菇遇到的各种难题。

从1982年农大毕业到1992年出国,在食用菌领域,高益槐取得了两大突破——育种和栽培。同时,也为全国各省市培训了2万多名农民技术员,带动一方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为行走在脱贫致富大道上的中国农村注入了一剂良方。

从那时起,福建古田这个“食用菌之乡”便与高益槐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高益槐也被当地农民誉为“科技财神爷”,名扬八闽大地。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
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