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学海外“长白云之乡”独旅生涯 1991年,在高益槐对育种、栽培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以后,他开始研究菌菇的升华成分和药用价值,希望把这些天然产物转化为能够治病救人的药品。为何香菇可以消炎?为何竹荪可以防腐?他们背后的治病机理又是什么?这些疑问萦绕在他心头,吸引着他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我想是到了挖掘这些秘密的时候了,但是国内当时没有研究真菌医学营养的设备和条件,只能选择出去。”高益槐回忆起当时出国的情景。1992年,刚过完42岁生日的高益槐做出了离开故土前往新西兰的决定。 在毛利语中,新西兰被称为“Aotearoa”,意为“长白云之乡”。在这个遥远的太平洋南部岛国,高益槐心里的科研种子从遥远的中国古田漂洋过海,在片绿意盎然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高益槐教授与国际知名专家交流探讨。林翔 供图 海外的求学之旅异常艰苦,高益槐每天的生活就是家—实验室两点一线,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科研上,每天在实验室的显微镜下观察菌丝体、孢子、锁状联合……国外优秀的科研氛围、先进的技术、丰富的资讯手段等,让高益槐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始研究各种菇类的医学营养成分、结构和提取。 在大型真菌子实体内发现多糖D6,在天然药物领域的“三效关系”理论和生化提取技术,在新西兰研究的日子里,高益槐成果颇丰,连续获得两项国际发明金奖,受到各国学术界的关注和肯定。 除了攻关科研之外,更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这是高益槐不同于传统科学家的地方。在实验室的研究成功以后,他迈入企业的创业浪潮中。他认为只有把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工业化的生产,才能真正地造福于更多的人,真正实现科技经济的现代化。 心系桑梓 “狂飞亦知还”大有可为 上山下乡期间,高益槐努力学习各种农业技能,用各种务农技巧为身边的农民指点迷津;古田的银耳热潮兴起后,他毅然选择停薪留职,用所学到的知识帮助农民脱贫,成为播撒星星之火并燃起燎原之势的全国科技带头人……回望过去,高益槐的科研事业,发源于古田农村,也深深地扎根于古田农村。面对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的家乡古田,高益槐一直牵挂心间,深怀一份对故土的桑梓之情。 宁德当地的海洋生物资源丰富,但其中的药用价值被人忽略;古田盛产香菇,菇脚的药用价值比菇盖更高,却以每袋几元的价格被出售;出国前太子参的加工方式是切片和泡酒,十几年过去后依旧如是……面对家乡滞后的药材加工方式,高益槐深感忧虑。他告诉记者,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灵魂,如果不能利用科技进行深加工,那么产业的增值也就无从谈起。 2005年,高益槐将安发福建生物科技园落户在自己的家乡宁德。这个园区不仅要承载原材料的生产,还包括产品的深加工、国家化的市场销售网络,打造完整的经营管理链条和大规模的高科技产业园区。 在安发福建生物科技园落户宁德的第二年,高益槐的父亲因病去世,临终前给高益槐留下了一句叮嘱:“鸟狂飞亦知还”。老人看到家乡对高科技的渴求,怎能不希望功成名就的科学家儿子把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奉献给家乡父老,“叶落归根”“回报桑梓”呢? 从贫瘠的农村飞向繁华的都市,从简陋的乡间课堂飞向大学讲台,从古老的东方故土飞向神奇的西方世界。如今,这只“狂飞的鸟”载誉而归,并在多年的实践中,把宁德当地的农产品资源充分利用和带动起来,对这些资源进行精深加工,以生物科技带动食品业、医药业、轻工业即有关的第三产业,推动经济提升,为解决“三农”问题贡献了自己的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