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宁德教育网 > 教育新闻 > 正文

把乡土文化“搬”进校园

2022-03-03 09:16:07  作者:朱灵塬 王婷婷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2月21日下午,福鼎市前岐中心小学竹马灯社团里,铃铛声阵阵,32名学生身上绑着马头和马身,手中挥舞着刀枪,马步向前碎步走,列出各种阵队,将一个个英雄人物演绎得活灵活现。

前岐中心小学学生在表演“打马灯”

“我从三年级开始学,一般饰演‘士兵’角色,感觉既新奇又光荣,也特别希望能通过我们的表演,将前岐马灯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扬光大。”骑上“战马”,五年级学生游治谨满脸自豪。

“打马灯”是福鼎市前岐镇一项乡土气息浓厚、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打马灯”的人越来越少,前岐马灯的传承面临着危机。为此,前岐中心小学将其引入校园,重现前岐马灯由少年表演的古老形式。

“这一批主要是四五年级学生,一队共有32名队员。”指导老师潘巧玲介绍,马灯的表演靠一面大红“帅”旗来指挥,其中24人作为骑马将士,2人饰演穆桂英和杨文广,2人负责“牵马”,4名女孩则是“小姐”。挑选队员时,讲究男女平衡,并根据角色特点要求具有舞蹈基础、翻跟斗等特长。

育好一方人,用好一方土。多年来,结合地方民族特色和资源,前岐中心小学组建了竹马、剪纸、葫芦丝、花样跳绳、足球、经典诵读、灯谜等17校级社团和60个班级社团,开展特色教育社团活动,并积极打造一千人葫芦丝、一千人花样跳绳、一千人剪纸等校园团队品牌,开辟出一片德育教育新天地。

除了拥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前岐镇还是闽东和浙南老根据地之一,是闽浙边的红色堡垒和中心。革命战争时期,这里的光辉一页,激励了后人不畏艰难、勇于奋斗、努力拼搏。

“扎根于前岐这片红色热土,我们也专门开辟了‘红色文化’‘我们的家乡’等文化走廊,集中展示,形成‘学校无闲处,处处有教育’‘学校无小事,事事能育人’的人文教育环境。”前岐中心小学校长徐象党说道。

循着一阵朗读声,走进经典诵读社团,四年级学生丁玥彤正和小伙伴练习《一代忠烈薛文潮》的朗诵片段。“每周一下午社团练习,等周五的时候轮组去广播站一起朗读。”说话间,丁玥彤兴奋不已。

据介绍,该社团一共分为4个组,每个组6人,朗诵文章一般分片段、分角色定人数,每周轮组广播。“朗读的主要内容是选自《闽东革命小故事》《闽东好人小故事》《闽东名人小故事》三本读本,渗透红色文化的同时,也能锻炼学生口才能力。”指导老师李丽云说,该校还把本土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相整合,编写了《古榕长青》《前岐英烈》《红色岐小》《幸福岐阳》一至六册等校本德育教材,通过或表演或讲故事的形式,有层次、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深入发掘地方特色文化的精华,把它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去,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去感受,去实践,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这是我们教学方法的丰富和提高。我们也希望立足地方特色,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促进特长发展。”徐象党说。(闽东日报记者 朱灵塬 通讯员 王婷婷 文/图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