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区县新闻 > 正文

周宁县咸村镇川中村:古香古色古民居群 青砖青瓦古村落

2022-11-08 15:44:32  作者:黄璐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在霍童溪的支流桃源溪与其支流川中溪交汇的河岔地带,有一个千年古村名曰川中。千百年来,它的居民沐浴着阳光,开垦着那里的土地,抚育着自己的后代,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

川中村隶属于周宁县咸村镇,离县城42公里,人口5200多人,居民以汤姓为主。海拔85米,其村界东至梅峰岭上,西邻桃源溪,北延佛塔岗,南通周宁县界,面积9.6平方公里。

因有三条溪流纵贯村边,形似“川”字,所以叫“川中”。村庄四面环山,依水而建,四周林木苍翠,环境清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整个古村落巷道呈八卦形,宽1.5米至3米,具有完整的排水系统,通达顺畅,规划设计巧妙。

川中村古民居群。叶先设 摄

川中村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主要有建于明末清初的川中街,街宽2.5米,长700米,整条大街设计成八卦形;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的文昌阁,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30平方米。还有建于清代,分上下亭的延寿宫与建于清顺治年间(公元1643年~1661年)的祖厅。

由于地理原因,川中桥梁众多,有建于宋代的三孔石拱桥;有周宁最老的建于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木结构的普济桥;有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的何姑桥;有建于元末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的周宁最古老的石拱桥鸾溪桥,后多次重建,1969年拆建为公路桥。

此外,川中境内还有十几座亭。其中值得一提的有三座古亭: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的仪凤亭,1919年重建;建于清嘉庆元年的长门洋亭,1986年重修;建于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周宁县唯一由官方修建的纪念性坊亭,又称皇恩亭。

川中村古民居一角。叶先设 摄

川中现存明清建筑古民居50余座,分别坐落在后门庄、石门巷、下厝弄、大夫里、后门厝等处。房屋一般坐北朝南,也有大门向东。建筑多数是砖木结构,青砖青瓦。基本格式为门楼厅,青花岗石制的迎门,石门镌刻对联、吉祥图案等。照门,亦称二道门,入门是其形成建筑物的第一道空间,作为屏蔽,使人无法窥见宅院内部,作为标志,既是本宅院的“徽记”,又给人以空间变换之感。

从照门进入,左右两边是厢房,厢房有雕花窗格,或描绘历史人物典故,或雕刻飞鸟虫鱼,住在这样的环境下,时时刻刻耳闻目染,养成教育随处可见,厢房前是天井,天井前放置有大鱼缸、石花台,或养鱼或种花。

川中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川中汤氏是周宁最早入迁拓居的家族。川中村的始迁祖汤耳(公元806年~893年),字闻之,生于宁德黄檀,后与其弟汤鼻携家眷迁至里渺(即里表——川中村)兴居,筑屋凤山南麓,修道路,建木桥,造磴步,以便行人。

其于唐宣宗年间中进士,任长溪县(今霞浦县)知县。致仕后回川中定居,开发良田。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捐舍基地与普济和尚建凤山寺,舍己田作寺田。汤耳晚年遣长子汤让迁梅山,次子汤谦迁孝悌,三子汤讲留居川中,三兄弟互相提携,汤姓子孙世代繁衍,使川中、梅山、孝悌及其附近村庄得到开发。

川中村,风俗淳朴,村民多数姓汤,都是“一公之子”,老年人常按“长幼有序”的古训称呼,倍加亲切,加强了宗族内部的团结。村民信奉佛教,崇拜神佛,逢年过节仍旧保持旧时代的地方色彩。婚丧喜庆,各种习俗正在不断排除陈旧的迷信方式,保持民间先进文化精华。(闽东日报见习记者 黄璐)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