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区县新闻 > 正文

周宁:跨乡跨村实现下派干部“效用最大化”

2023-05-15 11:18:41  作者: 魏知秋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日前,走进周宁县玛坑乡芹太坵村中药材示范基地,十余名村民正在移栽菊花苗。2022年,芹太坵村以产业振兴为抓手,复垦近百亩“沉睡”飞地,设立“芹太坵老区基点村乡村振兴产业园”,发展中药材产业。

“去年,我们在张处的指导下,建立百亩中药材示范基地,引进安徽亳州优质的中药材品种和种植技术,种植白芍、黄精、玄参、天冬、菊花等中药材,菊花和玄参当年就有成效,村财收入增加到25万元,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芹太坵村党支部书记叶石松说。

叶石松所说的“张处”,是宁德市第四批派驻周宁县玛坑乡芹太坵村的乡村振兴指导员张毅。

芹太坵村位置偏僻,村发展缺少路子,产业单一,村财收入不高。2021年,临近退休的张毅下沉乡村,常驻村里,挖掘特色产业,盘活优质资源,确定了“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实施两产业两提升三建设”的基本思路,带着村民一起闯一起干,推动乡村产业、生态、文化等全面发展。

打造“红色文旅产业链”,建设红军后方医院展陈馆及其配套设施,修复红军后方医院遗址;推动“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完成主村基础设施短板项目、乡村振兴主题公园文化长廊建设……两年多来,张毅先后向省、市、县、乡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500多万元,推动芹太坵村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优”的跨越,实现“一园一链一工程”质的变化,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扎实基础。

不仅仅是芹太坵村,在纯池镇桃坑村也有他的身影。去年5月,张毅跨乡助力纯池镇桃坑村乡村振兴。他找准目标,把握重点,拟定《桃坑村乡村振兴帮扶项目》短期、中期和长期建设发展项目21个,为桃坑村规划了农文旅发展新路。

张毅跨乡联建助力乡村振兴源于周宁县跨乡跨村服务的开展。

近年来,省、市、县三级向农村选派了一批优秀干部,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活力动力。为进一步整合下派干部力量,周宁县成立“乡村振兴人才协调服务中心”,通过搭架构、建机制、树导向,推动下派人员跨乡跨村开展组团化、片区化服务,打破下派干部“点对点”“一对一”服务的区域限制,变“单兵作战”为“协同合作”,变“单一服务”为“整体提升”,充分盘活发挥下派干部的最大效能,实现全县“一盘棋”。

“过去,这些干部、人才层级不同、系统不同、领域不同,存在‘单兵作战为主,服务对象单一’的现象。我们希望把资源横向整合,打破地域限制,推动下派力量跨乡跨村联建,开展‘组团式’帮扶,不断扩大服务农村工作的覆盖面,实现下派干部‘效用最大化’。”周宁县委人才办主任詹元炳说。

周宁县综合考虑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驻村第一书记、专家服务团、金融助理员等多支下派队伍的能力优势,提出谋划产业、技术指导、推进治理、金融服务、建强组织等“五项职能”,多维度、近距离统筹协调,支持帮助解决乡村振兴中出现的各类难点热点问题,持续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流转抛荒地,大力发展蜜薯产业;集中发展黑兔扩繁养殖,统购统销带动周边村群众养殖黑兔增收致富;领办旅游公司,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走进李墩镇乡村振兴示范带,在省下派一书陈建福的引领下,际头、芹溪、楼坪三个村发展风生水起。

“去年,我们成立芹溪—际头—楼坪联村党委,由我担任党委书记,建立‘四共四联’工作机制,因村制宜,挖掘特色产业,盘活优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抱团发展,推动产业连片、党群连心。去年,三个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到达20万元以上,其中际头村、芹溪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50万元。”陈建福说。

驻村以来,这些由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致富能手等群体组成的下派力量活跃在田间地头,聚焦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振兴,掌握乡村一线急需解决的问题,建立“供需清单”,采取“闭环工作法”,通过双向选择、“点餐式”服务的方式,实现供需有机衔接。

2022年,周宁县采取自愿认领和组织安排相结合的方式,共计784人认领跨村跨乡服务项目234个、帮助解决问题649个。

为充分发挥下派力量作用,周宁县通过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县财政统筹600多万元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作为基础保障,支持下派干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激发下派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此外,该县还注重结果运用,每年在下派干部中开展“一先两佳”评选工作,并给予一定工作经费奖励或在参加年度考核、职称聘用等方面予以倾斜。去年,评选2021年度先进乡村振兴工作组3个、优秀服务项目10个、优秀服务个人20个。同时,牢固树立干部在一线提拔使用的鲜明导向,去年以来,该县在乡村振兴一线提拔重用干部53名,占提任干部29.78%。

“下一步,我们计划扩大服务队伍,将人才队伍由体制内向体制外延伸,积极利用乡贤、企业家等社会群体力量,探索创新‘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模式,助力乡村振兴。”詹元炳说。(闽东日报 魏知秋)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