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本网原创 > 正文

宁德:建设百个金牌旅游村 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2023-06-16 11:38:42  作者:潘月容 周俊因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予捷

东南网6月16日报道(本网记者 潘月容 通讯员 周俊因)炎炎夏日,漫步于鲤鱼溪古朴栈道,精彩的水幕电影带来丝丝水汽,荷塘里,休憩酝酿了整个冬春的荷叶开始舒展起来,游客三三两两倚靠在栈道前,凉风习习,感受着来自山城的凉爽。这个位于周宁县浦源镇的美丽村庄,近年来以“+文旅”的模式,打造“人鱼同乐”的清新浦源,促进乡村振兴。

周宁县浦源镇浦源村入选省文旅厅发布的福建省“金牌旅游村”拟入选名单中,屏南县棠口镇棠口村、福鼎市沙埕镇小白鹭村、周宁县浦源镇浦源村、福安市穆云畲族乡虎头村也入选该名单,金牌旅游村的成功入选与宁德市乡村旅游及全域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

近年来,宁德市以金牌旅游村建设为重要抓手,力争创建全国乡村旅游的“宁德样板”,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特别是2022年以来,创新专项债、林权赎买等多元融资方式,统筹各类资金近10亿元,扎实推动百个金牌旅游村建设,首批验收金牌旅游村34个,完成项目建设507个,获各类品牌荣誉25项。

“点线面”构建乡村旅游立体格局

宁德依山傍海,兼具山的风情、海的魅力,是一座山、海、港、城相依相拥的美丽城市。通过挖掘整合“山、水、海、岛、滩、湾、礁”资源,推动串点成线,沿G228滨海风景道、交通干线沿线和重点景区周边布局建设百个金牌旅游村,制定出台《宁德市“金牌旅游村”建设实施方案》,着力打造一批“全国知名、辐射浙南”的金牌村,赋能乡村旅游发展。

通过百个金牌旅游村的布局建设,宁德改变了过去乡村旅游缺少统一思路、统一规划和“小、散、弱”的状态。梳理筛选了一批有基础、有条件、有底蕴的村进行一体谋划、一体打造,推动基础设施、乡村面貌、服务配套等由内而外全面提升,不仅涌现出一大批网红“打卡点”,形成了沿滨海岸线、沿交通干线、沿重点景区周边等三道乡村旅游风景线,做到处处是景、全域可游。

目前,宁德市首批34个金牌旅游村中,6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9个村列入省级金牌旅游村。金牌旅游村建设已经从点上打造向面上拓展转变,极大重塑了闽东乡村旅游的整体格局。

“+文旅”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借助全市第一批金牌旅游村建设的有利契机,各地紧扣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打好“特色牌”,明确农耕文化、茶乡休闲、红色研学、生态康养、民宿体验、滨海旅游等发展方向。各地坚持算好“+旅游”“旅游+”两道加法题,让“游”的业态更加多元,“村”的发展更有看头。通过建设、巩固、提升,突出因地制宜,打造差异化、多样化的乡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

屏南县寿山乡寿山村。屏南县文体和旅游局供稿

屏南县引进“新村民”认领老屋并以文创为导向的活化利用,形成了北墘、龙潭、四坪、漈下、厦地等为代表的“古村落+文创”模式,让过去的“空心村”摇身一变成为了年轻人向往的网红村,吸引一批艺术家到这些村庄进行文创实践,呈现出“人来、村活、业兴、文盛”之势,引得各地游客纷纷前往。

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寿宁县文体和旅游局供稿

寿宁下党、古田前洋、霞浦涌山、周宁后洋、蕉城桃花溪、柘荣靴岭尾等金牌村,借助新思想研学热潮,推出一批个性化定制产品,培育一批文旅融合品牌,打造各具有特色、可学可感的研学样板,成为我们集中展现闽东气质、闽东风格、闽东光彩的“重要窗口”。

福安市下白石镇宁海村。郭文正 摄

福鼎柏洋、赤溪、福安坦洋、南岩等金牌村用好福鼎白茶、坦洋功夫制作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的成果,深入挖掘提升茶事、茶俗、茶道、茶艺,开发出了茶民宿、茶庄园、茶创意基地等茶旅融合系列产品,打造茶园风光、采摘体验、加工制作等一体的茶旅线路,形成“茶叶+旅游”模式。

古田县黄田镇金翼村。陈瑜 摄

“标准化”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品质

宁德出台《宁德市“金牌旅游村”建设实施方案》《建设指导标准》《服务指导标准》等,按照高规格、严要求的思路,从发展规划、区位交通、村居环境、资源品牌、产品业态、旅游公共、安全应急和管理服务等八个方面合理设置,指导建设工作,着力补足发展短板,建成宜居宜游的金牌旅游村。近两年来,各县(市、区)积极统筹、整合、调度各类资金,实施金牌旅游村各类项目798个,有力推动了金牌旅游村的整体形象提升,旅游服务配套不断完善。

蕉城区猴盾村以金牌旅游村建设为契机,投入950万元实施传统古村落改造提升项目,完成了畲族风情广场、歌楼、旅游公厕、环村石阶铺设、路灯、停车场、传统古村落保护提升、畲家风情墙绘等十余个基础设施建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提升,并保留了畲族传统特色,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霞浦涌山村原来交通滞后,基础设施薄弱,“路是黄土路,车辆难行”。在金牌旅游村建设的推动下,松城街道先后共投入资金3000万元进行涌山村生态环境提升,完成进村公路改拓建,村道白改黑,村内管网改造,房屋立面改造等项目,同时多方筹措资金,完成荷塘、凉亭、小木屋和休闲厅,完善环村森林步道、路灯夜景工程及自然村道路等设施,配套建设烧烤区与停车场等森林康养一期项目建设,使美丽乡村得到质的提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也对外树立一张绿色旅游名片。

“促振兴”彰显乡村旅游带动效应

金牌旅游村建设,带给闽东乡村的不仅仅是村庄变美了、环境变好了、颜值变高了,也让村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有了新变化。特别是通过发动群众参与金牌旅游村建设,闲置资源变成了旅游资产,村民从乡村旅游发展中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切切实实吃上了“旅游饭”。同时强化党建在金牌旅游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在金牌旅游村灵活设置若干个民宿餐饮、文化生态保护、旅游志愿服务、涉旅产业开发等功能型党支部,筑牢乡村旅游“红色堡垒”。

渔井村网红民宿。夏岩缘 摄

霞浦通过“摄影+民宿”,打造东壁、花竹、闾峡等金牌旅游村,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一批民宅变成了民宿,一批村民变成了导游,一批渔民变成了渔模,也直接带动2万多人就业,霞浦获评“2022美丽中国首选旅游目的地”。

柘荣县靴岭尾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山村,产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劳动力外流现象严重,在金牌旅游村政策加持下,靴岭尾村立足县情乡情村情,借力柘荣非遗剪纸文化优势,逐步发展剪纸产业,带动其它文创、旅游业发展。目前,全村148户中有83户村民入股经济实体,占比达到56.08%,通过分红户均年增收2万元;经济实体吸纳村民120人务工,人均年增务工收入2万元,以及村民自营茶叶、太子参等收入,2022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2.79万元。

周宁县礼门乡陈峭村。林平 摄

周宁县礼门乡陈峭村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开办乡村农家乐、民宿等产业,带动村内群众增收。目前已发动30户村民开办民宿17家、床位200多个,自办农家乐餐馆7家。17家民宿年营业额300万多元,日接待能力达到500人次,农家乐年营业额200余万元。

如今,宁德市首批金牌旅游村实现村集体收入和村民人均收入大幅度提升,34个首批金牌旅游村80%以上集体收入超50万元,平均增幅36.2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2022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标准23102元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