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区县新闻 > 正文

古田:不忘来时路 方知向何行

2023-11-28 09:43:31  作者:龚键荣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老周,这个月的‘我爱我家’乡村治理积分又名列前茅,再接再厉啊。”“最近银耳长势怎么样,价格还行吗?”每天早饭过后,古田县凤埔乡苏墩村党支部书记周开灼总是习惯四处走一走、巡一巡,与乡亲们拉拉家常、问问近况、讲讲政策。

到了夜晚时分,村里的党群议事长廊常常坐着许多人,党员干部群众围坐一起,聊一聊村事、议一议村务。“有什么心事、有什么意见,大家都摊开来说,不要让问题过夜。”周开灼开门见山说道。

苏墩村移民文化广场新增一批休闲健身设施,满足群众的健身娱乐需求

清晨巡村入户、晚间聚民议事,“晨巡晚议”是苏墩村传承已久的一项群众工作制度。在村里兴建的移民记忆馆,详细记录了这项工作制度的由来,还有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库区移民史。

时钟拨回至1958年,为支持国家建设古田溪水电站,古田迁建整个县城,4万多人为此告别故园。在这项当时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库区移民工程中,苏墩村便是其中一个实施整村搬迁形成的库区移民村。

房屋良田被淹没后,县里在离旧址2.5公里的凤埔主村旁,规划出一块30亩的土地作为安置苏墩村移民的新址。彼时,村民背井离乡,面对的是陌生荒芜的环境,不免失落不安,甚至心生消沉。

过雨亭是苏墩村“心齐人和、风正气顺”的真实写照

故土难离,人之常情。为了解开村民的心结,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周开华晨起就在村里巡访,晚间组织党员群众民主商议村集体事务。谁家的粮食见底了,谁家的老人生病了,都能第一时间知道并及时帮助解决。日复一日,村民对党组织多了信任,对移民政策多了理解,终于安下心来重建家园。

“当时条件虽然很艰苦,但是大家都有一股奉献精神,在老支书的带领下,各家各户义务投工投劳,就是为了早日建成新村。”年过七旬的周和平是这段库区移民史的见证者之一,每每回忆起往事,心内总是感慨良多。

为了不耽误日间的生产生活,苏墩村干部群众集中力量在夜间建设新村。没有路灯,就点煤油灯照明;没有建筑材料,就推着板车搬运从旧房上拆下来的旧门、石头、木板等。

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原计划一年完成的移民工作,仅用半年时间就提前完成。全村建成7座“卫星厝”,共安置74户346人。在周开华的提议下,厝与厝之间还搭建了“过雨亭”,寓意家家户户互相有个照应,矛盾心结拿出来说一说就能雨过天晴。

由于水库建设淹没了移民赖以生存的田地,新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一直较为突出。为此,苏墩村党支部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出党员带头开山种果、搭棚育菇,带领群众靠山吃山唱山歌,在山垅田里种起水稻,在荒山里种植油柰、芙蓉李等果树,在菇房里栽培食用菌,这些产业至今仍然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多年来,苏墩村干部群众在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众志成城的库区移民精神指引下,在移民后扶政策的支持下,不断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创新乡村治理,拓展增收渠道。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1800元。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从一穷二白的库区移民村,到如今成为环翠屏湖移民后扶示范带的明星村,苏墩村的今昔巨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古田库区移民凝心聚力,共创美好未来。(闽东日报记者 龚键荣 文/图 )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