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区县新闻 > 正文

屏南甘棠:以产业之笔 绘振兴画卷

2024-03-11 16:22:58  作者: 叶陈芬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位于屏南县南部的甘棠乡,距屏古高速互通口仅1公里,这里交通便捷、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漈下村、省级传统村落小梨洋村、屏南少数民族畲村巴地村,以及屏南最大的高山湿地天湖湿地、成片规模最大的竹海新田竹海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屏南李”。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近年来,甘棠乡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特色引领多元发展

芙蓉李花开迎客来。邱仰左 摄

春天到,李花开。在甘棠乡王林村芙蓉李种植基,6000多亩李花次第绽放,花瓣洁白如雪、晶莹剔透,远远望去,犹如白雪覆盖着山坡,吸引了众多游客、摄影家前来赏花、拍照。

小小一颗李,增收大产业。王林村种植芙蓉李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产出的芙蓉李以果大味美、汁多核小的品质走俏市场,是省级“一村一品”标准产业化示范村,芙蓉李实现规模化种植,年产量达1500多万公斤,总产值达8000万元以上。

以王林村为基点,在甘棠乡党委、政府的推动下,芙蓉李产业不断向外扩张,实现以“屏南李”为主导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建设,建成“屏南李”李干加工基地、“屏南李”核心示范园、下山登村果蔬集散交易中心等项目,拓展果脯、果酒等精深加工产品,全年加工李干12.4吨,带动农户1500余户,种植“屏南李”10000余亩,户均增收3万余元。

特色产业有活力,群众增收底气足。甘棠乡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为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甘棠乡立足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发展蔬菜、食用菌、毛竹、茶叶、水果、花卉等特色产业,做实产业到村到户项目,实现村民增收、农业增效。

大创傲农生态养猪场运行良好,年生猪出栏量预计21万头,年产值4.5亿元;完成省级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园建设项目,建成甘棠乡蔬菜示范基地、上山登村蔬菜分拣冷藏中心、康舒农业20亩蔬菜大棚,促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辐射农户300余户,户均增收1万余元;建成新田村竹木加工厂、竹工艺品展陈中心、新田综合文旅中心等;小梨洋村兰花基地新品种多次参展,荣获2023厦门国际花卉新品种展铜奖、湖南花卉苗木博览会特等奖等9个奖项;建成山苍子采后烘干、晾晒、果皮分离处理中心,建成“兜种树”数字运营体系……

一个个欣欣向荣的特色产业,促进了甘棠乡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

活力文旅魅力尽显

3月4日,2024年华锦缦荷·屏南项目发布会在甘棠漈下举行。华锦缦荷为福建本土非标住宿品牌,除了民宿外,还运营多项旅游体验项目。“该项目落地漈下,是我们村发展历程中重要的里程碑,将进一步挖掘村中生态风光、古村古建的传统文化,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漈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甘南芳说。

漈下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亦是戍台名将甘国宝祖籍地,村内古建筑众多,历史人文底蕴深厚。眼下,这里的人们正致力保护和修复文化遗存,发展文创产业,精心打造乡村旅游品牌,让古村焕发新的光彩。

美好何止在漈下村。小梨洋村、巴地村、新田村……如今,在甘棠乡,一个个秀美村庄正乘着文旅融合的春风决胜乡村振兴这一美丽战场。

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甘棠乡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一张“王牌”。甘棠乡立足自身文旅优势,突出甘国宝文旅小镇建设,着力做好“旅游+”和“+旅游”文章,构建全域乡村旅游新格局——

抓好漈下传统村落项目建设,实施中国传统村落连片保护示范项目建设,成功举办住建部中国传统村落万里行(漈下站)活动;引进缦荷文旅集团修缮古屋作为民宿、餐馆,全村拥有各类民宿客房120间,并整合并壮大漈下村民宿资源,由专业团队进行半托管式运营。

挖掘甘国宝文化、武术文化、福文化,启动闽台甘国宝武术文化周活动;引进兴春锦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修缮老屋作为“甘国宝文化会客厅”。

开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巴地“火凤凰”演艺项目,策划生成“日游漈下小梨洋,夜赏巴地火凤凰”的屏南县南部精品旅游线路“小梨洋——巴地——漈下”特色体验游。

谋划新田村穿竹海、赏花海、观天湖的“一湖两海”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线路,王林、梧洋村“春赏花夏品果”农旅体验游等,促进旅游业由“观光型”向“目的地型”转变。

2023年,甘棠乡年接待游客量达35万人次。今年,甘棠乡将持续聚焦全域旅游,把良好的生态资源和乡村民俗文化融合起来,因地制宜地走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康庄大道。(闽东日报记者 叶陈芬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