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区县新闻 > 正文

古田:以“菌”立县 走出乡村振兴共富路

2024-05-27 10:47:39  作者:卢榕华 魏绍华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近日,在被誉为“中国银耳第一村”的古田县吉巷乡坂中村,青山绿水间菇棚林立,蔚蓝色的光伏面板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光伏菇棚内,菌香四溢,菌棒上绽放着一朵朵“银花”,仿佛诉说着这片土地的丰饶与繁荣。这里,光伏与食用菌种植巧妙结合,展现了现代农业的和谐共生之美。

坂中村靠山面湖,是典型的库区移民村。如今,九成以上村民从事银耳生产,年产银耳达2000多万袋,村民收入实现了显著增长。这一变化,得益于坂中村谋定“中国银耳第一村”发展目标,通过积极探索菇棚“光伏+”模式,棚上发电棚下种菇,实现多业态多维度综合效益共同发展。

2022年,吉巷乡引进古田县翠屏湖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在坂中村官洋自然村建设占地1.6万平方米的光伏菇棚基地,并于2023年4月正式投产。“菇农通过管理菇棚,年纯利润可达20万元以上;村集体通过土地租金分成实现了增收;光伏企业通过发电获得了可观的收益。这种多赢的局面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坂中村党支部书记高益清说。

如今的坂中村,新居依山傍水,村道整洁有序,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曾经的移民安置房被整修成“移民记忆馆”,诉说着古田人民的奋斗历程。位于村中的“四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主题馆更是成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的现场教学点,吸引众多学员和游客前来参观学习。短短几年间,坂中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移民村,蜕变为远近闻名的食用菌生产专业村。

“我们通过政策扶持、产业集聚、项目驱动、培训指导等一系列有力措施,不仅培育了食用菌产业的新质生产力,还推动全产业链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持续增强食用菌产业对乡村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古田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乡村振兴局局长郑通书说,“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富裕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

长期以来,古田县坚持“以菌立县”战略,探索出“县域工厂化”模式,通过“一园多点”布局、设施化栽培与工厂化生产结合以及“买全球卖全球”策略,成功打造以食用菌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同时,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数字赋能和品牌建设力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银耳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让古田迸发生机与活力,“党支部领办+”、年轻干部“四下基层”等经验做法频频“出圈”,和美乡村愿景在古田大地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我们坚持联农带农,促进农民稳定增收。”郑通书说,目前,古田县涉农贷款50%用于食用菌产业,农民现金收入60%来自食用菌产业,农业人口中70%家庭从事食用菌产供销,农业总产值80%来自食用菌产业。此外,光伏菇棚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已完成8个光伏菇棚基地建设并顺利并网发电。支部领办模式更是实现了强村惠民,通过“党支部领办+”,推动产业发展、集体增收、群众获益。

一业兴带来百业旺。古田县各个乡村在特色产业的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大桥镇、凤埔乡的银耳,平湖镇富达村的芙蓉李、黄田镇的马蹄笋、凤都镇际面村的水蜜桃……这些特色产业共同绘制了古田县乡村振兴的和美画卷。

下一步,古田县将持续抓好产业扶持政策落地见效,推动以食用菌、果蔬、红曲为主的“3+N”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乡镇、特色村,扶持培育一批名特优新农产品和“福农优品”。同时,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筹备世界银耳大会,办好桃花节、丰收节等农业节庆和品牌推介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闽东日报 卢榕华 魏绍华)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