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区县新闻 > 正文

福安下洋:稻鱼共生话丰收

2024-10-18 09:34:57  作者:陈雅芳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捞完鱼、收割完水稻后,可以开始种植紫云英,来年再作为绿肥还田。”10月12日,福安市潭头镇下洋村旺禾鱼家庭农场,宁德市科技特派员陈丹薇仔细向农户了解稻鱼生态种养收成情况,并对下一阶段的农事进行指导。

下洋村平均海拔380多米,山间水源充沛、水质优良,种植梯田水稻有着天然的优势,但水稻种植效益低,如何增收致富成了困扰村庄发展的难题。2015年,当地村民从浙江取经,尝试引进“稻鱼共生种养”模式,在农技人员的指导支持下,引进俗称“田鱼”的“瓯江锦鲤”品种,并留种自然繁育,同时选种“野香优676”优良稻种。

据介绍,稻鱼共生种养是指在稻田中养殖鱼类,少投饵料、少施肥料,利用鱼类吃虫、吃草、鱼粪肥田的特性,形成稻鱼共生的生态系统。每年3月,农户都会选好种鱼放到育苗池产卵培育,半年后再转移到大鱼池中饲养,等到第二年稻田插秧后一个月,就把鱼池中长到二三两的田鱼放到稻田里自然生长。

稻鱼共生效益如何?潭头镇下洋村旺禾鱼家庭农场负责人张石贵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稻谷可以收3000多元,鱼收3000多元,总共一亩地的收入就有6000多元,是平时种田的2倍。

不仅丰收,还节本。“稻田内有田螺、水藻等,我们就不用给鱼投放饲料。”张石贵介绍,尤其是每年稻花开的时候,鱼以稻花为食,不仅又肥又壮,鱼肉口感也更好。

稻因鱼而香,鱼因稻而优,下洋村通过“稻鱼共生种养”模式,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不仅提高稻田的土壤肥力,防病、防虫,促进水稻生长,同时良好的环境也保证了田鱼的品质。据了解,今年,下洋村稻鱼共生种养面积约250亩,稻谷产量12.5万公斤,田鱼产量1.85万公斤,预计总收入150多万元,比去年增长10%左右。(闽东日报 陈雅芳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