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3 10:51:28 作者:吴苏梅 叶建川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
寿宁在中小学校成立“校园枫桥”调解工作室,实现“小事不出校,矛盾不上交”—— 校园搭“枫桥” 守望少年行 教育是民生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校园矛盾纠纷时有发生。如今,在寿宁县司法局与教育局的携手下,寿宁正以“家校枫桥”调解工作室为支点,撬动校园治理全新格局。数据无声却掷地有声:自2022年11月起,寿宁县“校园枫桥”调解工作室累计化解涉校矛盾301件,成功率达99.5%,家长投诉量同比锐减58.3%。 五方联调奏响和谐乐章 6月26日下午4时,寿宁职业技术学校“校园枫桥”调解工作室的门被轻轻叩响。24级9班的学生小张低着头走进门:“老师,他们叫我‘外号’,还不许我坐在位置上,要打我……”随后,一场特殊的调解在调解室里展开。调解员李式建打开记录本,里头记录着给小张起绰号的学生及其家长信息。 “给别人取外号可能你们觉得是玩笑,但小张已经失眠两周了。”李式建展示着小张的心理咨询记录。经过半小时的调解,与小张闹矛盾的男生红着脸鞠躬道歉,双方握手言和。这样的场景,在这个2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每周都要上演三四回。 李式建的记录本里写满了案例:食堂排队纠纷、租房退费争议、校园言语冲突……自2022年11月寿宁职业技术学校设立“校园枫桥”调解工作室以来,这个由家委会成员、政协委员、金牌调解员、法治副校长等6人组成的团队,已成功化解112起矛盾。 寿宁县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校园枫桥”调解工作室创新“五联调解”机制(联情、联法、联心、联理、联商):家长代表管“情”,金牌调解员讲“法”,心理咨询师疏“心”,法治副校长明“理”,政协委员协“商”,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家长与学校之间的问题并及时介入解决,在家校沟通、校园矛盾纠纷化解方面搭建高效平台,有利于营造良好教育学习环境,进一步推进“平安校园”“法治校园”建设。 信息网络筑牢治理防线 课后,李式建又来到工作室,将刚收集到的“2024级9班4名男生因抢凳子引发矛盾”问题录入调解“账本”。 在寿宁,线上线下互联的信息网络正为校园治理构建起“最强大脑”。“校园枫桥”调解工作室在校园内设置固定信箱、热线电话与电子邮箱,还在全县38所中小学配备校园矛盾纠纷信息员562名,如同灵敏的“神经末梢”,每日收集着来自师生和家长的诉求。 校外线上收集让信息收集更全面。通过家长微信群、电子邮箱、12348法律服务热线、12345便民服务平台等校外线上途径以及平时随机家访等方式,指派专人负责网上收集涉校涉生隐患线索等信息。同时,依托县、乡(镇)网格员,通过网格平台及时收集涉校涉生矛盾纠纷信息,最大程度实现信息收集零死角、无盲区。 “我们将‘枫桥经验’的五治融合转化为信息网络流程图。”寿宁县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线上线下双轨并行,让每起纠纷从发现、上报到处置、反馈,都在闭环管理中实现‘秒级响应’。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矛盾调解三类服务精准对接,真正做到矛盾不出校、平安看得见。” “心理+法治”并济浇灌成长沃土 “李老师,我家孩子突然厌学,已经有两天不去学校了。”家长王女士的求助被转进工作室时,李式建敏锐地发现了隐藏的家庭矛盾。他邀请学校心理教师介入,发现这名24级学生长期因父母离异自卑。经三次家庭会谈后,父母签署了《共同抚养协议》,学生重返课堂。 “对于不同原因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我们还联合校心理教师,通过沙盘游戏和一对一谈话,化解他们的心结。” 寿宁全县共有在校师生3万多人,存在个别学生家庭关系不和睦、留守儿童管理缺失、学生心理承受力差等问题。 为此,“校园枫桥”调解工作室因地制宜采用“调解+法治宣传+心理咨询”模式,把学校心理咨询室纳入调解团队,对有不良情绪或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以点带面引导广大学生正视问题,并配合全县普法讲师团和法治副校长等,讲好“开学第一课”,开展“法治进校园”、模拟法庭、法治游园、“蒲公英”普法志愿者普法巡讲等活动,提高学生法治意识,助力平安校园建设。 如今,这样的“调解+”模式正如春雨般浸润着校园的每个角落。(闽东日报 吴苏梅 叶建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