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区县新闻 > 正文

坦洋工夫里的时间密码

2025-07-04 11:19:49  作者:陈雅芳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1371晨曦初绽、1757香飘四海、1915国际荣光……”在6月20日开幕的中国(济南)第十九届国际茶产业博览会上,一场“从1371到2025的时代年轮”坦洋工夫茶会,以时间为轴,通过7个历史切片立体还原福安红茶坦洋工夫近700年的发展历程,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商茶友展现坦洋工夫里的时间密码。

品茗、观演,袅袅茶香中,坦洋工夫的醇厚与甘甜赢得一片赞誉。“它的香是优雅的、通透的,从唇齿到喉咙,再到心里,一路芳香馥郁,这正是坦洋工夫的经典所在。”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云品鉴后如是评价。

一杯好茶,背后是岁月与匠心的淬炼。“坦洋工夫制作工序由初制和精制组成,初制包括‘萎凋、揉捻、发酵、烘干’4个阶段;精制是关键工艺,包含‘抖、平、捞、选、簸、漂’6大核心技艺,每道工序皆有诀窍。”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鸿介绍,从2006年开始,福安成立茶叶技术培训中心,他每年坚持给年轻人做技术培训,“通过让年轻人走进生产一线,培养他们匠心制茶,把福安茶产业做得更好。”

从福安白云山麓的坦洋村走来,历经百年沉浮,坦洋工夫从未在岁月更迭中停下步伐,制作技艺在代代相传中,不断推陈出新,共培养国家、省、市、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多名,成为坦洋工夫红茶传统工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中流砥柱。

好茶成于工艺,源于品种。坐落于社口镇由福建省茶科所建设的“茶树品种资源圃”,先后育成21个茶树品种,金牡丹、金观音等高香型品种便是从中走出。“以高香型茶树品种为原料,福安茶人在传统制作技艺基础上,将乌龙茶的摇青工艺与红茶萎凋工序融合,首创花果香红茶。”林鸿介绍,福安也因此被誉为“花果香红茶发源地”“中国红茶之都”。

近年来,在全国性茶业盛事上,频频亮相的福安花果香红茶凭借其鲜明特点,屡屡俘获茶叶爱好者味蕾,叩开了新市场大门。“这十多年,坦洋工夫从刚开始推广时的知晓范围小,到现在客商主动上门购买,越来越多消费者喜欢上了坦洋工夫。”福安市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缪少斌说。在今年5月公布的“2025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榜单中,坦洋工夫以55.83亿元的品牌价值、869的品牌强度,位居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单第67位。

第三届宁德市红茶大赛中,传统型红茶“茶王”、花果香红茶“茶王”均被福安茶企收入囊中;福建工夫红茶民间斗茶赛上,福安茶企选送的茶样从全省近300份茶样中脱颖而出,摘得桂冠……各大赛事荣誉纷至沓来,背后是茶界对福安红茶坦洋工夫品质的认可,也折射出当地茶人对种好“一片叶”的孜孜以求。

“我们连续5年在各类红茶大赛中获得5个‘茶王’荣誉,背后离不开对茶叶品质的极致追求。”天一阁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章伏光介绍,企业现有生态茶园100多亩,茶园内不打农药,一年仅施一次有机肥,人工除草,从源头保证茶叶品质。

天一阁还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产业化组织模式,以合同订单为载体,与茶农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吸纳700多户茶农,2000多亩茶园参与无公害茶园基地建设。今年春茶采摘季,对按照天一阁种植标准来管理的茶农,每斤茶青收购价达25元。

对此坂中畲族乡汤洋村茶农林华平感触颇深:“我们按照茶企要求种植生态有机茶,茶叶品质更好了,茶青价格也上去了,去年金牡丹春茶茶青一斤卖10元至15元,今年就卖到了20元至25元。”

建立生态茶园、推行有机种植模式……天一阁的选择是福安推进坦洋工夫茶品质提升的缩影。近年来,福安以龙头带动、基地支撑、农户参与模式,鼓励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关系,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加快茶园基地提质改造和茶叶标准化加工技术升级,打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组合拳”。“今年在茶叶市场大多低迷的情况下,我们的茶叶呈现‘优质优价’特点,像金牡丹等高香品种茶青,高品质的每斤可达100多元。”章伏光介绍。

研究制定《福安市进一步促进“坦洋工夫”红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七条措施》,全链条、体系化地部署和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建成茶王街、富春茶城等茶叶交易场所,成为新式茶饮、茉莉花茶等原料重要采购地,年交易量近1.8万吨,茶叶销售额达40亿元;全力推进中国红茶数字化交易中心建设,构建全方位、立体化茶产业链服务体系……政策多维度发力,茶企发展信心十足。“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这几年,我们的花果香红茶销路更顺畅了。”福建省红新茶业有限公司销售经理罗腊妹介绍,茶叶品质得到客户认可,来自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家地区的客户主动找到企业,洽谈合作,“今年春茶采摘时,我们每天收购茶青四五万斤。”(闽东日报 陈雅芳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