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5 11:13:42 作者:朱灵塬 王婷婷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
游客打卡“码头咖啡” 仲夏的福鼎嵛山岛,海风习习,拂去烈日的燥热。一艘游船鸣笛靠岸,激起洁白的浪花轻吻着岸礁。码头边,一间名为“码头咖啡”的文创工作室里,主理人陈启云拈起一枚小巧别致的冰箱贴——那是用几片被海水冲刷得莹白透亮、光滑圆润的贝壳精心拼合而成。她目光灼灼,向游客介绍道:“看,这些都是曾经散落在岛礁间的海漂垃圾,经过清洗、构思和再造,它们重获新生,成了承载海岛故事的独特印记。” 这个融合了咖啡香气与海洋气息的空间,如今已成为上岛游客必访的热门打卡地。店内陈列的每一件工艺品,都默默诉说着“海漂垃圾”的华丽蜕变。而“码头咖啡”的诞生,源自一个年轻人对碧海青山的深情眷恋,以及一场化腐朽为神奇的执着坚守。 故事的主角陈启云,网名“岩沐沐”。大学毕业后,怀揣着对远方的向往,她背起行囊踏遍祖国山河。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被嵛山岛深深“吸引”——入夜时分,枕着涛声仰望浩瀚星河、晨曦微露,看霞光染红无垠海面。那一刻,她决定留下,让这座遗世独立的海岛成为自己扎根的家园,开启了与海共生、向海寻美的别样人生。 陈启云热爱徒步与骑行,爽朗的笑声常伴着海风回荡。然而,留岛生活不久,一个刺眼的景象便触动了她:随着潮涨潮落,破碎的渔网、褪色的塑料瓶、扭曲的金属残骸等形形色色的海漂垃圾,被海浪裹挟向沙滩,四处散落。 望着这些被遗弃的“伤痕”,一个念头在她心中萌发:与其视而不见,不如赋予它们新生。从此,晨曦微露或落日熔金时,海滩上便多了一个弯腰拾捡的身影。陈启云将海漂垃圾带回工作室,一双曾丈量山河的手,开始在废弃物中寻找美的可能。 “一块被海水打磨出独特纹理的朽木,几片锈迹斑斑却形态奇特的铁皮,甚至一个磨损的旧瓶盖……”陈启云指着掌心里的“瓶盖蜡烛”,解释道,“通过筛选、打磨、再创造,它们不仅能焕发出超越最初的艺术生命力,更能唤起人们对海洋生态的珍视与保护意识。” 如何让更多人看见这份来自海洋深处的“重生”之美?陈启云不断思索着。凭借家装设计的专业功底,她将目光投向岛上的闲置老屋。在鱼鸟村,她亲手改造了一栋朴拙的石头房——“鱼鸟客栈”。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一个充满野趣的露天小院映入记者眼帘:旧船板搭成的长桌,破陶罐改造的花盆……每一件摆设都来自她的“拾荒”之旅。屋内,书吧静谧、茶香袅袅,游客可在此翻阅书籍,细品香茗,让时光在海岛的宁静中缓缓流淌。当创作渐丰,第二家“鱼鸟客栈”也紧接着开放。 “民宿的运营和这些‘海漂再造品’的出售,支撑着我在岛上的诗意栖居。”陈启云坦言,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而每日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嵛山的晨昏光影、潮汐律动,已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不仅是记录,更是我与世界对话的桥梁,让更多人得以窥见这座海岛的壮丽与温度。”她镜头下定格的海天辽阔、渔舟唱晚,悄然间将嵛山之美送入无数远方人的心田。 一组组展现海岛壮阔风光与再生艺术独特魅力的视频,让远在江苏扬州从事会计工作的韩运心生向往。经过数日的思考,他毅然转换人生跑道——辞去稳定的工作,奔赴嵛山岛。在离码头仅几步之遥的地方,韩运与陈启云携手,共同打造了“码头咖啡”空间,为风尘仆仆的登岛客提供一个面朝大海、品味故事的温暖驿站。 “我们很乐意向每一位感兴趣的客人,讲述这些岛屿文创作品背后的故事——它们来自哪片海域,经历过怎样的漂流,又如何被赋予新的灵魂。”韩运擦拭着咖啡杯,语言真挚,“我们希望,当人们触摸这些作品时,指尖能感受到的不只是材质,更是海岛文化的脉动。” 从一个人的海岛逐梦,到志同道合者的携手共建;从一间民宿的默默耕耘,到用文化创意激活沉睡的渔村基因……陈启云、韩运等“新岛民”对嵛山深沉的热爱,如同磁石般吸引着更多怀抱理想的人。他们躬身入局,当起了“乡村CEO”,致力于将传统的海岛渔村,塑造成环境清雅、风貌焕新、富有文化底蕴的美丽乡村。他们俯身拾捡、用心创造,在海天相接的壮阔底色上,不断书写着关于生态、家园与未来的温暖篇章,让属于嵛山岛的“海岛故事”,愈发悠远动人。(闽东日报记者 朱灵塬 通讯员 王婷婷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