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区县新闻 > 正文

周宁:从“养老”到“享老”的“银发经济”转型之路

2025-07-28 09:30:48  作者:魏知秋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浦源镇紫云村风景如画,成为银发一族追捧的避暑胜地。张李春 摄

七月的周宁,清风徐来。在周宁县旅游集散中心内,来自福州的退休教师张源正和几位老友支起天幕,准备开启一天的露营生活。“这已经是我第三次来周宁了。这里就像‘天然空调房’,夏天根本舍不得走。”张源笑着说。

周宁县森林覆盖率72.96%,负氧离子浓度峰值超3万个/立方厘米,盛夏日均气温仅24℃,获评“中国天然氧吧”“避暑旅游目的地”等国家级生态名片,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为发展银发经济提供了天然禀赋,近年来,该县立足生态禀赋,大力发展康养旅游,构建“旅居养老+多元康养”新模式,每年夏季吸引超过20万人次旅居康养。

生态赋能从“旅游”到“旅居” 

盛夏时节,天刚破晓,80岁的曹春明老人就已在周宁缘福公园的林荫道散步。来自江苏常州的他和儿子在县城租了房子,打算在这里度过整个夏天。

“周宁水质、空气质量都很好,闲暇时看看日出日落,到深山老林里呼吸负氧离子,生活节奏慢,特别适合养老。”曹春明的话语中透着惬意,现在通了动车,来周宁很方便,还能顺道游览周边城市。

在周宁,像曹春明这样“银发族”的生活节奏与当地百姓悄然同步:晨起太极、午后品茗、傍晚闲话,这种深度融入的旅居方式正成为新时尚。

在浦源镇紫云村,79岁的高培德是村里最年长的“租客”。两年前,他经子女推荐来到这里,过上了惬意的长租生活,还与其他租客建起微信群,共享乡村生活的美好。

“每年7月至10月是旅游旺季,村里短租游客络绎不绝,其中租住3个月的游客占比最高。”紫云村党支部书记郑财登介绍,这个季节旅居人口甚至超过了村里常住人口。

为满足游客需求,近年来,紫云村不断完善旅游设施,改造荷花池景观、修缮红色研学基地,并增设共享茶吧、露营区等,旅游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村民年增收6000元至10万元不等,云端古村正迸发出强劲动能。

周宁的康养产业不仅停留在传统避暑层面,更向“生态+医疗”模式拓展。2023年8月,华东菌群生命疗养中心在旅游集散中心落成。该中心将冷凉气候与现代医学深度融合,打造集“旅、居、检、疗、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康养文旅项目,为周宁康养旅游赋予新内涵。

“我们借助精准菌群移植技术,重建人体肠道微生态环境,从而实现治疗疾病、预防疾病的目标。”该疗养中心行政主管郑柳清介绍,作为承葛医药集团重点打造的微生态健康产业集群,中心依托周宁独特的生态优势,结合前沿医学技术,为客群提供个性化精准诊疗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

来自北京的旅居者林女士对此深有体会:“调理了一段时间,多年的肠胃问题在这里得到了明显改善,连睡眠质量也提高了。”

创新服务从“住得下”到“住得好” 

在九龙漈景区,60多岁的周美云穿戴VIGX“外骨骼机器人”,在山谷间轻松攀登。“这个设备能自动助力,爬台阶轻松多了。”她笑着说。

据了解,今年,该景区引入3套VIGX“外骨骼机器人”,能实时感知人体运动状态并自动调节助力强度,让老年游客不再因体力问题望而却步。

这样的贴心服务遍布周宁各个角落。周宁县推出《银发经济二十条》,围绕优化养老体系、完善基础设施、聚焦银发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要素保障、完善监管体系等六个方面,从适老化改造到医养结合,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

建立“一刻钟养老服务圈”,15个县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和100个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织就暖心保障网;投资30多亿元建设全域旅游基础设施,重点打造鲤鱼溪·九龙漈国家AAAA级景区、仙风山旅游度假区等;建成华东菌群生命疗养基地、云山庄园康养基地等项目……

走进周宁县康养旅居综合体,防滑地砖、无障碍扶手等适老化设施一应俱全,同时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让老年人吃下“定心丸”。

“已经有福州老年旅游团预订了行程,预计100人左右。”负责人肖正琼说,这个占地30亩的园区设有211间康养房,可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在不断提升基础设施的同时,周宁县还先后引进省建工集团、宁德市交投集团以及碧桂园等名企入驻,开发“阳光东府”“天行山海”“珑悦观邸”“云山小镇”等康养地产项目,成为福州及江西、浙江等地市民“候鸟旅养”的栖居乐土。

“银发经济不是简单的‘养老’,而是要让长者活得精彩。我们将持续深化‘康养+旅游’产业融合,推动‘云端周宁·24℃康养空间’核心IP建设,让银发经济成为推动山城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周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徐江燕表示。(闽东日报 魏知秋)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