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0 09:17:12 作者:陈容 龚键荣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
周宁县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园。王志凌 摄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强化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 宁德既有壮美的山海,又有丰富的资源。山海相连,如何共荣?城乡融合,如何共富?立足市域总体情况、县域比较优势、乡村特色资源,我市奏响山海联动、协同发展的“经济大合唱”,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向实现共荣共富迈出坚实步伐。 山海协作 产业“链”动城乡 在山清水秀的寿宁县下党乡碑坑山村,一座融入“莫比乌斯环”设计理念的下党零碳示范基地十分吸引眼球。这座建筑是全球新能源领域头部企业宁德时代自主研发的智能微网管理系统在农村地区的创新应用。 下党零碳示范基地包含零碳茶馆和光储充放智能充电站,采用全景式、全链路、全周期的零碳解决方案。其中,零碳茶馆别出心裁地推出“宁的茶×下乡的味道”定制茶饮,茶叶由下党可视化定制茶园就近供应。 “绿电”与“绿叶”相映成趣,可以窥见宁德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活力。十多年来,我市始终牢记嘱托,引进宁德时代、青拓集团等一批“金娃娃”,培育壮大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加快跨越式发展。 四大主导产业的产业链长、带动性强、覆盖面广,我市深化山海协同联动,实施山海产业链分工协作,推动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在沿海串点成带、产业链高端项目向山区拓展延伸,形成山海、城乡全域推进高质量发展格局。 蕉城、东侨的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铜材料产业向霞浦、福鼎、屏南、古田、寿宁辐射,福安不锈钢产业向周宁、柘荣辐射……在宁德市摆脱贫困主题展览现场,一张示意图直观展现了四大主导产业如何实现“龙头引领、山海联动、强链建群”。 通过深挖各地潜力,宁德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吸引海量市场经营主体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带动县域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为城乡群众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和创业机遇,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 以工促农,大有可为。自2020年起,市属国企和宁德时代共同出资10亿元设立闽东时代乡村经济发展基金,在10年合作期内主要投向锂电新能源上下游产业项目,并将每年不低于出资额10%比例的收益作为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900多个村因此受益。 与此同时,我市坚持“‘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的发展思路,推动乡村经济繁荣。 聚焦产业强县、强镇、强村目标,我市持续实施龙头带动、科技兴农、数字赋能、品牌增值“四大行动”,加快建设电商园、物流园,让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枝繁叶茂”。2024年,全市水产、茶叶、食用菌、水果、蔬菜、中药材、畜牧、林竹花卉及乡村旅游“8+1”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规模产值达2500亿元。 如今的宁德,四大主导产业聚“链”成势,农业产业“接二连三”,“8+1”特色产业多点开花,城乡经济蓬勃发展。 山海统筹 全市下好“一盘棋” 今年,我市吹响“乡村CEO”集结号。蕉城区七都镇北山村、石后乡上竹洋村,古田县卓洋乡前洋村等7个村面向社会招募乡村职业经理人,参与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营管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第一次踏足前洋村,就被这里的古朴静谧、田园野趣深深吸引。接下来,我们将以‘文旅+’模式为抓手,推动农村多元业态深度融合发展。”前洋村乡村职业经理人余灵华对村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既要有繁华的城市,也要有繁荣的农村。我市着力破解发展要素在城乡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大政策、项目、资金、人才支持,落细落实支持少数民族村、老区基点村和海岛振兴系列政策,聚焦集体经济强村、产业富民、基础设施惠民,推动为民办实事、“十个十”民生工程等向乡村倾斜,每年实施一批强村富民惠民项目,带动“老少边岛”协同发展。 乡村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我市大力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持续完善“一书记三大员”工作制度,引导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员、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等力量下沉乡村振兴一线担当作为、建功立业。引育一批“新农人”、乡村工匠和创业团队,实施乡村职业经理人试点,示范打造乡村运营和服务品牌,推动乡村由建为主向建设与运营并重转变。 金融是乡村振兴的“活水”。我市以争创全国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为契机,推动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创新推出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机制,规范推进农村土地、闲置宅基地、农房资源流转,让涉农主体通过产业资源要素获得资金支持,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 蕉城区猴盾村,得益于各类政策精准扶持,传承弘扬畲族文化,让文化与产业实现双振兴;寿宁县甲坑村深度挖掘红色研学资源,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霞浦县海岛乡用好海岛振兴政策,推动海岛旅游蓬勃兴起……一个个鲜活案例,正是宁德走好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的生动写照。 山海相逢 城乡“美美与共” 7月的屏南县熙岭乡四坪村,叠石流水、古韵悠悠,“新农人”开办的乡村书屋、咖啡馆、民宿等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为乡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乡村之美,美在产业兴旺,也美在生态宜居、文化多姿、治理有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黄振芳家庭林场带动村民在山林里寻“宝”,发展中草药等林下经济,不砍树也能增收致富。作为“三库+碳库”绿色生态理念的重要孕育地,周宁县逐“绿”奋进,不断放大生态效益,让“林变优、水更清、粮更丰、钱变多”。 为更好满足群众宜居宜业需求,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做法,以农村人居环境分类晋级专项行动为抓手,扎实推进“一革命四行动”,全力绘就和美乡村“幸福底色”;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庭院、美丽乡村微景观、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美丽田园、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五个美丽”建设,引导农民参与乡村微改造、精提升,促进美丽生态美丽经济有机融合。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抓创建提升,共有5个乡镇、75个村入选2025年度省级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对象,新增“五个美丽”示范点1518个,完成年度计划73%;抓品质提升,推进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分类晋级专项行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村庄风貌、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四大提升工程共45项任务,完成投资25.19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70%。 文化是乡村的“魂”。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擦亮“坦洋工夫”红茶名片,走好“茶文旅”融合之路。目前,全市共培育112个市级金牌旅游村、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6条特色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古村落+文创”“白茶+民宿”“摄影+旅游”等产业新模式有效赋能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推动基层治理。我市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农村地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持续推进农村高额彩礼综合整治、殡葬专项整治,大力推广晨巡晚议、网格化管理、积分制清单制等模式,推广互助孝老食堂模式,不断提高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闽东日报记者 陈容 龚键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