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4 09:29:14 作者:张瑜 甘叶斌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
七月的屏南,旅游旺季人潮涌动。熙岭乡龙潭村内游人往来不绝,每日上演的四平戏,为这座古村增添了别样的热闹与文化气息。 下午3时,屏南龙潭四平戏剧团带来的传统剧目《白罗衫》准时开演。台上,演员身着精致戏服,以优美唱腔与细腻表演,将经典演绎得淋漓尽致;台下,座无虚席,村民与游客时而凝神观看,时而掌声雷动,共同沉浸在四平戏的独特魅力之中。 “进入7月,2025年福建省地方(濒危)剧种四平戏公益演出已全面铺开,每天下午3时和晚上7时准时开演,持续至7月底。”屏南龙潭四平戏剧团团长陈官购介绍道。自演出常态化开展以来,村里的乡亲们几乎场场不落,有些剧目听了三四遍,依旧听得津津有味;更有不少游客循着锣鼓声寻来,在一招一式、一腔一调中沉浸式感受四平戏的独特魅力。 龙潭村,不仅有着廊桥流水、四季如画的“诗和远方”,更是屏南四平戏的诞生地。四平戏起源于明代“稍变弋阳”的四平腔,自明后叶传入屏南,由当地陈姓家族传承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历经 16代。2006年,四平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屏南四平戏也有过辉煌,但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村民涌入城镇,村庄空心化加剧,这一古老戏种陷入了无人问津、后继乏人的困境。 “祖宗传下来的宝贝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断了根。”作为土生土长的龙潭人,陈官购年少时学过四平戏,见证过它的盛况。面对四平戏的衰微,他痛心不已。2014年,在屏南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他组织村民成立了业余的屏南龙潭四平戏剧团,奔走于乡野之间寻访老艺人,整理散落的剧本、与政府部门合作开展惠民演出,全力传承四平戏。 “在各级政府的项目支持和资金补助下,我们复排了《赠宝带》《沉香破洞》等10本传统剧目,新编了《甘国宝擒董六》《贤良祠》等贴近时代的新作,每年开展戏曲进校园、进社区惠民演出近百场。”陈官购的话语中,饱含着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如今,剧团不仅让四平戏重新回到大众视野,更在2019年获得“四平戏”保护单位资格,从“业余班子”成长为守护文化根脉的专业力量。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大对濒危剧种的扶持力度,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强劲动力。屏南龙潭四平戏也借此东风,走向更大的舞台。2019年,到江西抚州参加全国高腔优秀剧目展演;2020年,到昆山参加“戏曲百戏(昆山)盛典”;2021年和2024年,参加第八届、第九届福建艺术节戏剧会演……这一古老剧种正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戏台后台的铜镜前,几位艺人正互相帮着梳妆,鬓角的白发与戏服上的亮片在镜中交相辉映,诉说着传承路上的沧桑与执着。“剧团演员大多六七十岁,年事已高,且都有各自的生计。”陈官购望着镜中景象,满是期盼地说,“盼着能有更完善的体制机制,让年轻人愿意来学、能安心演,让这传统文化能够实现专业化、可持续发展,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唱得更响、传得更远。” 锣鼓声又起,台前再次响起喝彩。这方古戏台,正见证着四平戏的传承与新生,也诉说着一座城、一群人,对文化根脉的执着守护。(闽东日报记者 张瑜 通讯员 甘叶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