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区县新闻 > 正文

寿宁有“戏”

2025-08-04 09:29:14  作者:龚键荣 刘岩生 吴苏梅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寿宁北路戏是闽东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三百多年沉浮,终淬炼成“闽东之光”“闽人智慧”

——寿宁有“戏”

这是一场跨越千里的文化邂逅:乱弹诸腔自清初以来一路南传进入福建,与民间小调等融合形成新的地方戏——北路戏,流行于闽北、闽中、闽东。

与“百戏之祖”昆曲相比,北路戏虽然属于新兴剧种,但随着时光流转,特别是由于近代时局动荡、新旧文化交替,其生存发展受到强烈冲击,演员走的走、戏班散的散,这一代表清代乱弹的珍稀剧种走向濒危。

农耕时代形成的戏曲艺术自带泥土气息,只需一丝养分就能顽强生存。自20世纪50年代末北路戏回归大众视野,一群“戏痴”甘当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在保护传承中传播发展传统戏曲文化。

就像一颗随风飘散的种子,如今的寿宁北路戏不仅在故土重获新生,更向外生发不息。

市井烟火中

北路遗韵未消散

新编剧目演绎下党故事

夜幕降临,凤阳镇农民文化宫北路戏演艺中心拉开帷幕,十里八村的群众将这里挤得满满当当。放眼望去,台下不仅有头发花白的老戏迷,还有不少年轻面孔,浓郁的戏曲氛围让人沉醉其中。

“众将官,班师还朝!”在节奏明快的锣鼓声中,凤阳民间北路戏剧团武旦王龙凤亮出高亢一嗓,推动折子戏《齐王哭将·凯归》剧情进入精彩高潮。舞台场景切换,王龙凤饰演的钟离春举杯向君臣言说讨敌不易,唱腔中带着女将的柔情与坚毅。

长袖善舞乡村舞台

《齐王哭将》是体现北路戏表演艺术精粹的经典剧目。与其他剧种一样,北路戏亦注重“唱念做打”,但有自身特色。如,主奏乐器为横哨(笛),因此也称“横哨戏”;唱腔大多属板腔体,极少数具有高腔曲牌体特征;道白、唱腔原用蓝青官话,现用普通话。

“北路戏并非凭空出现,北方吹腔戏、浙赣乱弹调、徽戏‘十牌戏’都是北路戏的文化基因。”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寿宁县北路戏剧团原团长叶明生介绍,经过漫长的融合孕育,北路戏在各种声腔曲调中博采众长,直至成为“福建乱弹”的代表。

演出间歇的放松动作

乱弹泛指昆腔以外的各种戏曲声腔,传入福建后,各地班社林立、群英荟萃,群众以地名称乱弹戏班,如“上路班”“下路班”“北路班”“南路班”等,其中以“北路班”的名气最大,尤受戏迷追捧,这也是“北路戏”名字的由来。

清末,由于闽剧在闽中流行,北路戏表演中心移至闽东地区。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受时局影响,北路戏班社式微,仅余剧目、曲调流行于民间“鼓箫班”中,属于北路戏的“黄金时代”渐渐落幕。

北路戏助阵开茶节

殊不知,就在戏曲界遗忘北路戏时,寿宁仍有民间艺人在传承这项技艺。1958年,凤阳民间艺人排演的北路戏引起寿宁县文化部门的关注。当时,北路戏的源流还不清楚,但它的曲调优美、节奏明快、行腔顺畅,属于尚未引起重视的地方戏。于是,县里决定捡回这个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

北路戏被重新挖掘并引起重视,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寿宁人爱戏,明代寿宁县令冯梦龙在《寿宁待志》中就有“西溪人多习戏”“民间醵饮,演一二出,不佳即换别本”的记载。现今界连寿宁、福安、周宁三县的凤阳镇更是有名的“戏窝子”,办戏班历史悠久,戏台、民居、街巷、树荫、凉亭皆是唱戏的热闹场所。

有观众,就有戏。1946年,凤阳北路戏艺人刘文凯创办“阿凯班”,先后吸收刘良弟、刘经仓、刘经趁等30多人入团。兼任团长和总戏师的刘文凯自编自导《槐荫记》《宋江杀惜》《探阴山》等10多个剧目,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

1959年,寿宁召集闽东各地老艺人对北路戏进行抢救挖掘,北路戏训练班加紧招收培训学员。1960年10月1日,寿宁县北路戏剧团成立,刘文凯任业务团长,负责传授技艺和整理剧目、音乐。

寿宁北路戏,终于迎来复兴的曙光。

一曲乱弹腔

绕梁三日有余音

溯源北路戏,其3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不可谓不“老”,但在重新挖掘整理时,这一剧种已融入“新”的时代气息。如何找回北路戏的特色,让乱弹不“乱”?这件紧要事被提上寿宁县北路戏剧团的议事日程。

寿宁北路戏献演中心城区

“在刘文凯、叶红俤等一批老艺人的带领下,剧团开始抢救遗失的曲调、剧目及表演技法,保留和发展主要声腔,兼收诸多小调为辅助声腔,恢复了一批有剧种音乐特色的剧目演出,其中就包括很有影响力的传统戏《齐王哭将》。”叶明生说。

1962年,寿宁少年英雄张高谦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两年后,寿宁县北路戏剧团创排的现代北路戏《张高谦》参加福建省第三届戏曲现代戏汇报演出大会,一炮而红。之后,剧团受邀在闽、赣、湘巡回演出,迎来建团后的第一个“高光时刻”。

戏班巷里重温表演技艺

“羊儿呀,好像白云朵朵随身行……”《张高谦》开创了北路戏的现代戏、儿童戏先河,剧团演职人员大胆采用生动活泼且具有跳跃性的音乐、唱腔设计,成功塑造了张高谦的少年英雄形象,与观众产生强烈共鸣。

1977年,寿宁县北路戏剧团恢复建制后,剧目创作进入高峰期,传统戏《宝莲灯》《连升三级》、古装戏《岳云出征》《仙女下凡》、现代戏《归雁情》《女大当家》等各类型剧目在闽浙两地深受戏迷欢迎。

音乐是戏曲的灵魂,也是剧种得以复兴的关键支撑。北路戏剧目百花齐放,离不开一批文艺工作者对北路戏音乐孜孜不倦地搜集整理创作。

刘文凯一生钟爱北路戏,晚年在病榻上仍在整理北路戏传统唱腔曲调,留下数十万字珍贵资料;有着“罗源旦”美誉的叶红俤曾任寿宁县北路戏剧团副团长,口述整理了20多个传统剧目;寿宁县北路戏剧团乐师、作曲方瑞林创作了大量剧目音乐,参与编写《北路戏传统音乐曲调选》;福建籍著名作曲家郭祖荣下放寿宁期间,将北路戏的传统音乐汇编成册;叶明生主持编写《北路戏音乐》,收录270首曲调,成为北路戏音乐重要的总结之作……

“北路戏音乐感动了我,独具特色,不但动听,而且善于表现现代生活,具有现代气息,这是一般戏曲音乐极难得的。剧种虽小,但它是中华戏曲的组成部分,何况它也有自身的一段辉煌历史。”郭祖荣对北路戏音乐不吝赞美之词。

在一群“戏痴”的努力下,北路戏从临近失传到重回中国传统戏曲之林。2005年,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推动下,寿宁北路戏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戏曲大省福建共有11个传统戏剧项目入选,占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中,北路戏被冠以“寿宁”之名荣列其中。

寿宁北路戏,自成一派!

守正不泥古

传承发展一路向前

一桌一凳,一生一丑、摸黑搏斗……折子戏《三岔口》是寿宁北路戏剧院常演不衰的武打剧目,舞台上扮演任堂惠的是寿宁县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演员吴言昊,只见他身段轻盈、动作利落,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年仅17岁的吴言昊是新生代北路戏演员,也是寿宁县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成立后的首批定向委培生。从一个懵懂男孩逐渐成长为专业戏曲演员,他的转变得益于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  

老演员“传帮带”小演员

2011年,中宣部、文化部下发《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支持国有文艺院团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寿宁县委、县政府决定推动北路戏剧团转换机制,一揽子解决底子薄、经费不足等突出问题。

2014年10月,寿宁县北路戏剧团建团54周年之际,寿宁县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挂牌成立。县里还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投入1000万元改造寿宁县影剧院,建成全国首个以北路戏命名的专业剧院——北路戏剧院。

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为了加强北路戏后继人才培养,寿宁县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采取“3+2”五年中等职业教育方式,面向全县招收20名戏曲表演专业定向委培生。2023年,所有学生完成学业并回到中心工作。

小小传承人

“年轻戏曲演员的肩上扛着传承发展北路戏的责任,我们要把功练得更好、戏学得更精,带动更多年轻人、小朋友关注了解北路戏。”寿宁县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双胞胎演员叶雨微、叶雨星表达了共同的心声。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到一代代年轻人接过传承的接力棒,现年87岁的北路戏老艺人刘经趁感慨良多。他说:“我在剧团里演的是武生,深知只有日复一日地刻苦训练,才能赢得观众的喝彩。”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福建省音乐家协会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卢彩娱认为,北路戏是集音乐、文学、表演、器乐、服饰、武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是研究福建乱弹的活态剧种,在艺术上体现兼收并蓄,在文化上构成独特体系,在精神上塑造理想人格,其多重价值不言而喻。

为了让北路戏文化真正活起来、传下去,更好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寿宁各界“手拉手”,共同做好北路戏文化的保护、传承、传播、发展“四篇文章”。

新编剧目《红带飘扬》演绎红色往事

寿宁县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守正创新,与民间北路戏剧团合作排演新老剧目,面向社会开设北路戏戏曲表演兴趣班、传习班,牵头编写《山乡戏韵》《乡情香韵》等读本,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大力推动优秀剧目走进县内外校园、村(社区)、景区;

在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经仓、缪清奇的示范带动下,12位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用心开展“传帮带”,带动传承人群提高传承实践水平;

北路戏剧院每周开展一次公益性演出,为演员提供以演代练、展示风采的舞台,观众成功向年轻群体“破圈”;

民间北路戏剧团坚持走南闯北,在闽浙大小舞台、古今戏台尽展戏曲魅力,把乡音乡情唱进百姓心坎里;

北路戏传习示范基地寿宁县实验小学连续十年组织北路戏社团活动,报名人数远超招生数,所编排的儿童戏在福建省中小学艺术节、中小学生戏剧展演上多次获奖;

专业老师为“葡萄大姐”授艺

寿宁县教师进修学校创新“双师课堂”,推动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知识与戏曲的文学、声腔、脸谱等文化元素融合……

吴卫平(左)和农民演员说戏

“去年5月,县里专门出台《关于支持北路戏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和决心。戏曲文化传承发展任重道远,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寿宁北路戏文化一定能持续焕发时代光彩。”寿宁县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吴卫平语带坚定。

向下扎根,才能更好地向上生长,寿宁北路戏还在传唱。(闽东日报记者 龚键荣 刘岩生 通讯员 吴苏梅图片摄影:刘岩生 王志凌 柳明格 寿轩)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