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4 19:59:18 作者:周涛 潘月容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予捷
|
东南网8月4日讯(本网记者 周涛 潘月容)闽东七月,柘荣县英山乡官安村千亩林海下,毛药花青翠摇曳迎来采收季。官安村峰其岗农业合作社负责人连福翰带领村民穿梭林间,丰收的喜悦写在脸上:“去年毛药花亩产1120斤,当年就回本;今年采收两季,亩产可达2500斤!”仅靠这味本草,他的年收入已达数百万元。 林下毛药花。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走进海拔600米的示范基地,天然杉松林冠下,毛药花苗沿着山势等高线蜿蜒铺展,织就独特的“林间花带”。山腰处,毛药花成株在斑驳阳光中积蓄药力;谷底遮阳网下,新扦插的幼苗正经历关键驯化——这阶梯式场景,正是基地独创“仿野生阶段移植法”的鲜活写照。每株毛药花根据生长数据,将在两年内完成从育苗区到全光照林区的三次迁移,精准复刻野生环境。 毛药花育苗基地。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官安村地处闽浙交界,全村七百多人中三分之二曾外出务工。2021年连福翰返乡时,面临“白茶价跌、黄精周期长、木耳饱和”的产业困局。一条朋友圈里的黄精种植计划,意外引来浙江药商指点:“你们官安有许多野生毛药花,如果能人工种植起来就好了,我们药厂常年缺货!”这一提醒点燃了连福翰的灵感——村中万亩林地腐殖质丰厚、湿度宜人,恰是毛药花天然温床。 得益于县里强化要素流转、探索“三权分置”的创新政策,连福翰得以顺利流转林地,为规模经营打下基础。 分拣清洗毛药花。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7月31日,清晨的山间凉亭旁,官安村仿野生毛药花种植基地已是一派繁忙景象。四五位村民正麻利地分拣着晨间采收的毛药花,清洗工序溅起的水花映照着他们饱经风霜却洋溢着希望的笑脸。这些平均年龄超过五十岁的村民,正用布满老茧的双手编织着新梦想。 分拣毛药花。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毛药花浑身是宝,花青可以制作养生茶,有的枝叶拿去做药膳配料,就是看着不起眼的花枝,也可以磨成粉制作成药品辅料。”谈及毛药花的用途,村民们如数家珍。 “以前守着大山没出路啊!”村民章大姐边整理花青边感慨,过去受制于交通闭塞、耕地匮乏,野生中药材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黑色遮阳布下,成片的毛药花苗正在茁壮成长。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转折始于连福翰等致富带头人与科特派专家程曦团队的到来,他们带来毛药花种植技术和合作社模式,让留守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官安气候湿润、郁闭度高,与毛药花、黄精习性完美契合。”程曦点出生态密钥。 二次扦插的毛药花。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人工栽培受限于常规育苗成活率低、种苗供应不足及林下生态栽培技术要求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毛药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024年,福建农林大学植保学院老师程曦以科技特派员身份扎根山林,破解种源筛选、生态栽培、绿色防控等技术瓶颈。她带领的团队制定了4项企业标准,将基质配方、水肥管理等参数转化为药农“实操手册”,分层培训农技骨干与种植户。村民章自卫在其指导下,将育苗成活率从不足30%提至80%以上,亩成本直降2000元,现已成为辐射周边的技术“火种”。 收割毛药花青。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仿野生种植技术的突破带来稳定优质的货源供应能力,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仿野生毛药花根本不愁销——浙江药企上门收购,千亩产量消化一空。江苏、广东一带的客商也纷纷上门洽谈,共同开发养生茶、深加工药粉等新产品,加工链条不断延伸。 “12斤鲜花青出一斤茶,50克零售138元,广东客户当高端伴手礼供不应求!”连福翰算起增收账:按亩产两三千斤鲜花青换算,单茶叶一项亩产值可达二三十万元。 看着地里长势喜人的毛药花,连福翰笑着补充道:“现在合作社种植的毛药花成了抢手货,收益节节高,大伙儿干活都特别有劲头!”章大姐则赞同道:“如今家门口务工,女工日薪160元还管饭,合作社挣钱了,作为村民也会跟着受益。” 不远处的老基地里,80亩黄精正默默生长。“毛药花虽俏,但不能把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连福翰布局长远:三年后黄精采收季,恰逢毛药花加工厂投产,未来将双轨并进研发多元产品。 连福翰和官安村的实践,正是柘荣县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生动缩影和成功典范。近年来,该县立足丰富的森林资源(林地面积达67.2万亩),不断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在这片广阔的林海间,已成功开辟出10.66万亩特色林下经济带,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家、省级示范社15家,开发出黄精系列、灵芝茶等10余种深加工产品。通过建立健全“育龙头、强示范、促转型”机制,柘荣县着力构建企业、基地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共同体,有效实现了企业降本增效、农户多元增收、产业提质升级的共赢格局。 如今,漫山遍野的林下“金腰带”,正成为柘荣践行“三库+碳库”绿色生态理念的鲜活注脚。“我们正积极申报‘柘荣毛药花’地理标志,未来还将结合特色资源,打造药膳体验游等新业态。”英山乡党委书记游龙城描绘着绿色发展的蓝图。从组培育苗到精深加工,依托林海得天独厚的生态馈赠,昔日的闽东“山窝子”,正实实在在趟出一条“不砍树也致富”的绿色振兴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