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区县新闻 > 寿宁频道 > 寿宁新闻 > 正文

闽东山村小学:以教育之力破局文化孤岛 共筑成长生态

2025-08-07 21:12:07  作者:郑立柏   来源:中国报道   责任编辑:王予捷

近日,在闽东山区的夏日,云雾为峰峦系上银带,寿宁县大石村的葡萄梯田沿山势铺展成碧浪千叠。石砌校舍里,八十三个孩子的琅琅书声撕碎晨雾,直上九霄——这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支教团与这座山村相守的第四个夏天。自2014年起,大石小学便与卫康快乐学校、海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织就了一条跨越十二年的教育纽带。4300余个日夜流转,一批批大一新生接过支教接力棒,用青春在山海间写下教育的注脚。今年暑假,以朱珈仪为队长的十三人支教队再次启程,他们的家乡从澳门、上海延伸至广东、山东、厦门等地。这些跨越地域的学子,不仅在拓宽山村孩童的认知边界,更在悄然书写着山村教育资源重构的时代注脚。

一、文化摆渡:让非遗与视野走出“孤岛”

(一)文化传承:让非遗“活”在课堂——商务英语专业 朱珈仪(广东阳江)

朱珈仪赴大石村前,便从资料中了解到当地非遗传承面临的断层困境。大石村的葡萄种植技艺与北路戏作为非遗“活样本”,让她心生传承之责。去年初到村里,老戏台斑驳木柱上的戏文刻痕、晒场上晾晒的葡萄藤香,都让她动容——这些不该成为被遗忘的“孤岛”。她将葡萄种植的节气知识融入写作课,邀请北路戏老艺人走进课堂,让唱腔伴着孩子们的跟唱声回荡;带孩子们用指尖蘸取大漆,在棉布上扎出星辰与葡萄藤图案。当孩子们举着扎染作品欢呼,笔下葡萄藤的故事里藏着对家乡的热爱时,这叶文化之舟已载着他们穿越精神隔阂,让传统在欢声笑语中赓续。朱珈仪说:支教有期限,但我会把课程设计整理成手册留给村里,让非遗课堂能继续生长。

(二)语言启智:为乡土开世界之窗——阿拉伯语专业 王子馨(山东青岛)

王子馨在大石村小学支教期间,她深刻体会到语言教育的深层价值。她设计“跨文化盲盒”游戏:用阿拉伯语“مرحبا(你好)”“شكرًا(谢谢)”搭配手势模拟通话,给字母“ﺍ“”ﺏ”画翅膀想象飞越沙漠的模样。当孩子们举着“会飞的字母”追问“为什么他们写字从右往左”时,她看到的不仅是词汇习得,更是实现了对多元世界的认知启蒙。她认为,这一实践打破了教育功利主义的误区——阿拉伯语这类“非实用”语言教学,恰恰能培养乡村孩子稀缺的思维灵活性。在她看来,教育公平的核心不在于知识的实用程度,而在于思维与视野的拓展。在全球化背景下,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认知层面的提升。当孩子们了解到远方与自身所处的是同一片星空时,他们的精神视野已得到拓展。语言教育正为乡土中国打通连接世界的文化通道。

二、双向成长:课堂里的生命相互照亮

(一)被需要的成长:课堂里的生命照亮——英语教育专业 陈楚玥(上海)

陈楚玥将支教定义为“彼此治愈、共同成长”的旅程。在她眼中,孩子们的好奇如星光闪烁,而自己的角色是推开一扇窗。她带孩子们做“情绪脸谱”游戏,把喜怒哀乐画在彩纸上贴成“心情树”。曾总低着头的女孩小陈,课后悄悄塞给她一幅画:两个牵手的小人旁写着“老师,我难过了会先抱抱自己”。这让她顿悟:教育从非单向给予——孩子们的信任教会她耐心,进步让她读懂责任。她设计的“思维与眼界”课程,表面是带孩子认识世界,实则孩子们也在重塑她的教育观:“真正的课堂,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照亮。”

(二)以英语为桥: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英语专业 吴诗滢(澳门)

祖籍福建、长于澳门的吴诗滢,受“童心为闽”大石小学故事感召从澳门赴山村。在队中她身兼公众号运营与英语教学。课堂上,她放英文儿歌拍手打节奏,孩子们跟着‘sunshine’的发音摇晃身体;美食辩论课上,大家举着汉堡、饺子卡片争得面红耳赤。她带孩子们用旧手机拍英语vlog,镜头里满是奔跑身影与笑声。课上她带孩子探索世界,课后孩子们拉她摘野果、跳皮筋,一声声“诗滢老师”暖入心底。“原以为我是传递者,后来才懂是双向奔赴:我授业于他们,他们以纯粹教会我坚守。”她将vlog传播后,吸引了不少外地同学关注申请支教。

三、微观实践:用趣味课堂平衡教育天平

(一)趣味课堂:平衡知识与渴望——精算学专业 郑茗溢(福建厦门)

郑茗溢从报名“童心为闽”到登台,为一二年级设计科学、心理课。她始终思考如何让低龄儿童理解知识。科学课上,她端着彩虹色水杯走进教室,阳光透过水杯在墙上投出光斑,孩子们踮脚伸手去够,在游戏中看懂“光的折射”;心理课上,她抛起笑脸彩球,接到球的孩子要分享开心事。沉默男孩第一次接球时声音像蚊子叫,却让全班响起掌声。当越来越多孩子主动举手,胆怯眼神燃起渴望,她恍然大悟:趣味课堂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砝码”,教育的魅力正在于让知识与求知欲实现平衡。

(二)外语筑爱:传递山外有海的希望——西班牙语专业 孙伊婷(山东济南)

西班牙语专业孙伊婷,用西班牙语课程播撒希望。她设计“颜色炸弹”游戏——举红色卡片喊“Rojo”,孩子们就蹦起来踩红圈;教室角落的“心情树洞”,每天塞满卷成小纸条的秘密。有个总低头的男孩画了幅画:大山围着村庄,葡萄藤爬满篱笆,木梯通向云端,顶端写着“老师说外面有海”。她深知两周教不会复杂语法,但当孩子们追着说“Gracias(谢谢)”,放学拽着她辨认葡萄品种时,便明白外语课推开的不仅是语言之窗,更让孩子们相信大山外有辽阔天地。“爱出者爱返”,这正是她倾注热情的意义。

四、教育振兴:支教队与闽东山村的扶智实践

(一)“大学生支教是互利双赢的教育共生平台”——叶明利(大石小学校长)

校长叶明利坦言:在大石小学的坚守之路上,支教的意义重若千钧。正是这份教育力量支撑学校冲破重重阻碍、年复一年扎根山区。学校持续开展的“暑期快乐夏令营”,成为连接大学生与山村教育的纽带:支教老师带来的民主平等之风、自由包容之气,连同那份未泯的童心,悄然叩开孩子们的心扉,让课堂不止于知识传授,更成为他们在自主探索与生活实践中向阳生长的沃土。而对大学生而言,“上山下乡”的支教时光是一场双向奔赴——他们在播撒知识与希望的同时,也在山野间淬炼品格、在奉献中完成成长蜕变,最终成就了师生共益的教育共生图景。

(二)“大学生支教是教育振兴乡村的基石之一”——孙绍旭(宁德师范学院教授)

教授孙绍旭表示:闽东的脱贫攻坚之路,始终绕不开“教育扶智”的命题。这片土地曾因地理阻隔长期困顿,即便清末民国时期茶叶外贸兴盛,也未能真正改写贫困底色。而“扶贫先扶智”理念提出后,一批批大学生支教队与大石小学十余年的相守相伴,正是这一理念最生动的注脚。支教队员们住进山村、贴近孩子,用朝夕相处在他们心中播下“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命运”的种子,更唤醒了内在成长动力。这场跨越十余年的教育探索,不仅让闽东偏僻山村大石小学走出了一条特色扶智之路,更印证了教育帮扶的核心在于“长期陪伴”——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激活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为全国乡村教育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

上海外国语大学支教队与寿宁县大石村小学共建“乡村振兴教育实践基地”,让一届届青年学子成为教育的践行者。这场持续十二年的教育实验,是闽东山区大石村孩子未来的注脚,更是中国乡村教育振兴的微缩样本;当知识的星火在闽东山间传递,当青春的脚步丈量着山海之距,我们已然看见:教育的力量,终将汇成改变时代的洪流;青春的意义,正在于奔赴远方,让更多生命被照亮。正如叶明利校长所说:“这些年轻人带来的不只是课程,更是‘可能性’的种子,孩子们知道大山外有海,更相信自己能走到海边。”这种信念的传递,正是支教最珍贵的长期馈赠。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