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本网原创 > 正文

柘荣草木合香手艺人魏礼强:以草木为墨 绘就非遗合香的传承新篇

2025-08-29 17:12:10  作者:潘月容 周涛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予捷

东南网8月29日报道(本网记者 潘月容 周涛)在闽东柘荣的青山绿水间,草木的芬芳早已融入当地的文化肌理。这里盛产山藤、桧木、鲜石斛等原生香材,也孕育了一项传承逾百年的古老技艺——柘荣草木合香传统制作技艺。如今,这项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魏礼强,以“荣香道”为载体,既坚守古法炮制的匠心,又探索跨界创新的路径,让这缕穿越时光的香韵,在新时代焕发别样生机。

五代传承 百年合香的匠心功夫

柘荣草木合香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魏礼强在山林间寻找可使用香材。受访者供图

柘荣草木合香的故事,要从清代光绪初年讲起。第一代传承人金春秋率先将当地草木资源与制香技艺结合,开启了“以草木为香,以匠心为魂”的传承之路;第二代金增秩在光绪二十年接过衣钵,进一步完善香材配伍之法;到了第三代金振弟,1940年起深耕技艺,让合香从“民间自用”走向“邻里共享”;第四代传承人林石法自1967年起,更是将技艺系统化,不仅精通各类香材炮制,还总结出“时令采备、因材施治”的核心要领——这便是魏礼强拜师时的“启蒙宝典”。

柘荣草木合香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魏礼强在制作线香。受访者供图

“我能走上合香路,离不开林石法师父的倾囊相授。”1989年出生的魏礼强,大学时便对传统香文化心生向往。2010年,刚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的他,回到柘荣拜入林石法门下,成为师父的“关门弟子”。三年学艺时光里,他每天跟着师父辨认香材、研磨香粉、调配香方,从“分辨石斛与石菖蒲的香气差异”到“掌握不同季节香材的炮制火候”,一步步摸清了合香技艺的“门道”。其间,他还得到香道前辈魏诗荣的指点,对“香与养生”“香与文化”的关联有了更深理解。

2012年,为拓宽视野,魏礼强远赴日本交流香道文化。在那里,他看到香道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生活美学——这让他坚定了一个想法:“柘荣的草木合香,不仅要守住‘老手艺’,更要活出‘新模样’。”

非遗工坊内展示的部分香品。东南网记者 潘月容 摄

走进魏礼强的“荣香道”工作室,石臼中研磨的香粉散发着清甜,筛网上晾晒的线香如细玉般排列——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藏着草木合香的“匠心密码”。

魏礼强代表性香品——供天香所需原材料,该原料系柘荣县当地草木。东南网记者 潘月容 摄

“合香不是简单的‘香材混合’,要过‘五重关’。”魏礼强手持一把刚炮制好的桧木粉,向记者解释。第一重是“时令采香”,需根据草木本性在不同季节采备:春季采石斛、菖蒲,夏季摘茉莉、玫瑰,秋季收桂花、黄檀,冬季伐山藤、桧木,“只有应季采撷,香材的香气才最纯正”;第二重是“炮制提纯”,不同香材有不同处理方式,如鲜石斛需蒸制去涩,艾叶要晾晒退火,“这一步是‘去杂存真’,决定香品的底色”;第三重是“配伍合和”,每款香都有专属香方,比如“供天香”需以桧木为基,搭配少量玫瑰增雅,“养生香”则以石斛、艾叶为主,兼顾香气与功效,“配伍如调琴,多一分则浓,少一分则淡”;第四重是“形制塑造”,线香、盘香、香丸、香膏各有技法,仅手搓线香就需搓至21厘米长,粗细均匀如发丝,再小心翼翼理香、晾晒;第五重是“陈化养香”,制成的香品需密封陈放数月,让香气自然融合,“就像酿酒,越陈越醇”。

在工作室的展柜里,摆放着魏礼强的得意之作:供天香清冽绵长,适合祭祀礼佛;墨香带着松烟的温润,适配文人书房;还有融入当地草木的香丸,佩戴在身能舒缓情绪。“好的合香,能让品香者‘闻香识意’,身心都静下来。”魏礼强说,这正是草木合香的精髓——不仅是嗅觉的享受,更是身心的滋养。

守正创新 赋能老技艺“新生命”

“如果只守着老方子,技艺可能会慢慢‘断档’。”2014年,魏礼强创办福建省荣香道香业有限公司,迈出了“创新传承”的第一步。他深知,非遗的生命力在于“被看见、被使用”,于是从产品、跨界、传播三个维度,为古老合香注入新活力。

魏礼强与故宫文创联合开发的暗香盈袖香珠手链,镀金香珠手链里放置古法合香珠。受访者供图

在产品创新上,魏礼强跳出“传统香品”的局限,研发出“古法合香牌”“合香珠”“香膏”等新品类。2017年推出的老山檀线香,以中药炮制过的老山檀香为原料,燃烧时香气持久,一经推出便深受大众喜爱;同年开发的合香香囊,用各种中草药进行配伍,装入绣有精美纹样的布袋,成为来往游客的“新宠”。

与故宫文创合作的合香产品 来源电商截图

更令人瞩目的是跨界合作的突破。2018年,魏礼强的合香技艺得到故宫文创的认可,受邀担任“御用”调香师。双方联合开发的“暗香盈袖香珠手链”,将古法合香珠嵌入镀金手链,既保留合香的养生功效,又兼具装饰性;“古法合香膏”则以古代宫廷香方为蓝本,用草药调出层次丰富的香气,15毫升一罐的“古代香水”,受众面广,上市即热卖。

“故宫文创的合作,让柘荣合香走出了闽东,被更多人知道。”魏礼强说,至今双方已联合创作百余款文创产品,让“小众非遗”登上了“大众舞台”。

传播方式上,魏礼强更是“线上线下齐发力”。线上,他在抖音开设免费交流平台,拍摄“香材辨认”“香丸制作”等短视频,积累不少志趣相投的粉丝;线下,他定期举办香道雅集、免费教学课程。“能让更多人亲手做香、懂香,就是最好的传承”。魏礼强道。

薪火相传 让香韵浸润更多心灵

传承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的事。从2016年开始,魏礼强便着手培养第六代传承人,如今已有6位弟子活跃在不同领域,每位弟子都带着“荣香道”的技艺,在各自领域传播合香文化。

举办香道雅集。受访者供图

除了授徒,魏礼强还积极投身公益,让合香技艺走进更多人的生活。2021年,他参与上海市府实事项目“爱心暑托班”,教孩子们制作简易香包,看着孩子们捧着自己做的香包笑逐颜开,他更加坚定了“公益传香”的决心;同年11月,在柘荣县非遗文化宣传周活动上,他现场展演合香技艺,不少游客驻足观看;2022年,他走进柘荣县中小学生暑期公益班、柘友爱公益国学班,用“识香、制香、品香”的趣味课程,让孩子们感受非遗的魅力,还因此获评“优秀教师”“最美公益老师”。

香道公益课。受访者供图

香是载体,文化才是内核。如今的魏礼强,身兼柘荣县大学生创业协会副会长、国际香茶艺术研习院福建分院院长等职,他不仅要把合香技艺传下去,更要把柘荣的香文化推出去。“未来,我想建一个合香非遗体验馆,让游客能亲手炮制香材、调配香方,还想和高校合作,开展香文化研究,让这缕香韵,飘得更远、更久。”

在“荣香道”工作室里,魏礼强总会点燃一炉自己制作的合香,然后泡上一杯柘荣高山白茶,品茗闻香。青烟袅袅中,草木的芬芳与百年的技艺交织,既藏着老祖宗的智慧,也映着新一代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正如这炉香的香气,柘荣草木合香的传承之路,正在坚守中沉淀,在创新中绽放——这缕香,不仅是柘荣的味道,更是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注脚。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