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1 09:20:04 作者: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
因海而兴 向海图强——宁德奋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蕉城区三都镇寒垅村海域的鲍鱼养殖基地,工人正在投喂鲍鱼 日前,装载着10辆新能源矿用卡车的货轮从福州港白马港区湾坞作业区7号泊位启航,目的地是印度尼西亚。 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是我国外贸出口的“新三样”。此次装船的新能源矿卡由福建青拓重工有限公司自主研制,具备“简易吊车+换电站”双模式换电能力,货物总价值达3200万元。今年以来,白马港区累计出口新能源矿卡85辆。 繁忙的港口码头里藏着澎湃的海洋经济新动能。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我市聚焦临海制造、现代渔业、滨海旅游等重点产业,瞄准高端化、集群化、基地化方向,正加快构建具有宁德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1046公里的海岸线是宁德发展外向型经济最大的优势和潜力。多年来,我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努力抱回宁德时代、上汽、青拓、中铜等“金娃娃”,培育形成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加快建设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核心区。目前,宁德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和不锈钢研发生产基地。 临港产业集群持续做大做强离不开港口的重要支撑作用。目前,宁德市域共有三都澳、白马、沙埕3个港区,共计8个作业区、1个港点、1个作业点,规划布置泊位116个,总货物通过能力约1.54亿吨。四大主导产业均通过港口吞吐货物,实现港产融合提升、联动发展。 借由海路,宁德外贸进出口活力涌动。今年1月至7月,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916.8亿元,同比增长21.6%,增幅居全省首位,其中,出口639.8亿元,同比增长26.3%;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5867.3万吨,同比增长30.6%。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作为海洋大市,宁德海域面积4.4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左右,发展海水养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中,大黄鱼、海参、鲍鱼、鲈鱼、海带、紫菜等区域特色优势养殖品种产量均居全省前列。 “官井洋,半年粮,黄瓜叫,渔民笑”,这首吟唱大黄鱼的歌谣在闽东广为流传。宁德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大黄鱼人工育苗、养殖、加工、销售和出口基地。2024年,宁德大黄鱼产量达21.5万吨,占全国80%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超200亿元。 今年5月,大黄鱼产业集群入选2025年中央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名单。按照要求,“中国大黄鱼之乡”蕉城聚焦打造福建大黄鱼产业集群核心示范区,位于蕉城南北两侧的福鼎、霞浦等4个县(市)因地制宜布局发展特色化、差异化产业业态和项目,形成南北两翼与核心示范区齐头并进发展格局。 耕海牧渔,兴业富民,但由于海上养殖业无序无度扩张,一度对宁德近岸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2018年以来,我市打响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海漂垃圾治理、互花米草除治等攻坚战,通过重建海上养殖秩序、重塑海洋生态格局,走出一条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和渔业绿色转型相结合的新路子。 随着海洋生态得到有效修复,海上景观显著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催旺滨海旅游。打响了霞浦“画本霞浦千鲜之城”、福鼎“海上仙都自在福鼎”等文旅品牌;建成霞浦县七星渔排、福安市下白石镇宁海村“海上田园、多彩渔村”、福鼎“海之梦”渔旅综合体等一批渔旅融合精品项目;打造了中国大黄鱼文化节、霞浦国际海洋文化摄影周、嵛山海岛音乐节、中国鲈鱼文化节、福鼎海上田园垂钓赛等全国性活动…… 因海而兴,向海图强。我市将深化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统筹海岛、海岸、海洋开发,规划建设滨海旅游码头,壮大临港装备制造、深远海养殖、海洋生物科技等产业,着力打造现代化海洋产业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