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区县新闻 > 古田频道 > 正文

以工代赈“活水”润乡村 古田上洋村:修好产业路 铺就致富路

2025-09-12 10:03:22  作者:罗羚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予捷

东南网9月12日讯(通讯员 罗羚)“以前村里有一段路不好,银耳、佛手瓜熟了,运出去得靠人挑车推,遇到雨天更是愁坏了。现在好了,新项目要修生产路、换供水管,不仅家门口就能挣钱,以后农产品出山也更方便了!”站在即将开工的项目工地上,古田县泮洋乡上洋村村民老陈难掩期待。

近日,上洋村配水管网和生产道路提升改建工程被列入2025年第三批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这笔200万元的“及时雨”,正为这个偏远老区村注入民生改善与产业发展的双重动能。

上洋村地处泮洋乡最南端,与闽清县接壤,距乡政府21公里,平均海拔960米,年平均气温仅16℃,霜期长、自然条件恶劣。全村182户586人,虽坐拥1312.5亩耕地和2.34万亩林地,但曾因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薄弱,长期陷入“守着好资源,过着穷日子”的困境——2014年前村财收入基本为零,村民收入主要依赖传统种养殖,发展举步维艰。

转机始于2014年被列为市级扶贫挂点村。在扶贫政策支持下,该村先后完成道路硬化、饮水改造、村委楼装修等民生工程,还建成40间村级集体食用菌生产专用菇房,让村财收入突破10万元。村两委更锚定“特色产业兴村”思路,依托高海拔、无污染的生态优势,成立专业合作社与实业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反季节银耳和佛手瓜产业。如今,全村已有120个银耳种植专用户,年产能达144万袋,干品产量129.6吨;500亩佛手瓜基地年产250万公斤,年收入250万元,产品直供福州、古田等市场,“高山特色产业”成为村民增收的“金招牌”。

“产业要壮大,基础设施得先跟上。”村支书曹宝珠深知,现有道路和管网已难满足发展需求——部分机耕路狭窄颠簸,大型农机难以通行,影响农产品采收效率;老旧供水管网渗漏严重,既浪费水资源,也给农业生产和村民生活带来不便。此次以工代赈项目的落地,恰好破解了这一“瓶颈”。

根据规划,该项目总投资259.67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00万元,建设周期为今年7月至12月。工程内容聚焦民生与产业痛点:将硬化13144.52平方米机耕路和305平方米村内道路,加固25.8米原有挡土墙,新建3座灌溉池;同时全面升级村内配水管网。“路修宽了,银耳、佛手瓜能更快运下山;水管换了,灌溉和饮水都有保障,咱们发展产业更有底气了!”村民们对项目充满期待。

更让村民振奋的是,项目坚持“以工代赈”核心要求,重点吸纳本地劳动力就近就业。计划显示,工程将开展劳务技能培训56人,带动56人实现就业,其中35人为重点群体——包括23名返乡农民工、5名未就业退役军人,以及脱贫人口、低保户、五保户等特殊群体12人。项目计划发放劳务报酬80.24万元,确保劳务报酬占中央投资比例不低于40.12%,并力争进一步提高。“在家门口干活,每天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比外出打工强多了。”返乡农民工小李已报名参与工程建设,盼着靠自己的双手增收。

“‘要致富,先修路’,对我们上洋村来说,修的不仅是路,更是产业发展的路、村民增收的路。”曹宝珠表示,此次以工代赈项目既是民生工程,也是产业发展的“加速器”。下一步,村里将加快推进项目开工前准备工作,确保7月如期动工,同时以项目建设为契机,持续完善产业配套,推进1500多亩土地整理后的千亩示范观光农业招商引资,让“修好一条路,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愿景照进现实。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