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2 09:56:52 作者:张瑜 陈阿娜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
金秋时节,屏南县乡野间,丰收的气息扑面而来。连片稻田褪去青绿、尽染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风中轻晃,田间地头,一幅“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画卷正徐徐铺开。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维系社会稳定、保障民生福祉的根本基石。近年来,屏南县始终将粮食安全扛在肩头、抓在手上,以守护耕地为基、以科技创新为翼、以产业融合为径,筑牢县域粮食安全“压舱石”。 以“耕”为基 守牢生命线 南县平均海拔800米,地形以山地为主,耕地多为山垄田,这种特殊地形导致耕地分布“支离破碎”,不仅增加耕作难度,也制约规模化种植。早年间,受限于种植效益低、年轻劳动力大量外出等原因,不少山垄田沦为撂荒地。 四坪村食光梯田。王志凌 摄 如何守住耕地红线、端稳粮食“饭碗”?屏南县给出了清晰答案。当地相继推出“粮食安全屏南行动”1.0、2.0、3.0版本,以政策迭代推动实践创新,不断探索符合县域实际的粮食安全模式,通过广泛动员企业、农户、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参与,凝聚起全社会守护粮食安全的合力,为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注入强劲动能。 长桥镇柏源村便是屏南县端稳粮食“饭碗”的生动例证。走进柏源村千亩梯田,蓝天白云下,层层梯田沿着山势延展,与远处青瓦黄墙的村居相映成趣。 村民打稻谷 这片梯田开垦的历史可追溯至元朝,700余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柏源人。近年来,柏源村以党建为引领,打出一套“支部领办+企业助力+土地流转+荒地开垦”的组合拳,成功盘活撂荒地,种植水稻1000多亩,让古老梯田重焕生机。 “这几年,我们不仅把田种起来,还把农业生产条件提上去。”柏源村党支部书记苏礼忠介绍,村里累计修建田间运输轨道8条、约5000米,建设和修复生产步道3处、约500米。与此同时,村里打造了标准化粮食加工点,配齐稻谷脱粒、精选、包装等设备,形成“种植—加工—存储”全链条保障,让粮食“产得出、品质优、销路畅”。 依托千亩梯田风光、古村落、农耕文化等资源禀赋,柏源村进一步拓展农业价值,将粮食生产与生态治理、休闲旅游观光相结合。通过建设粮食安全主题馆、打造农旅观光休闲基地、举办稻田音乐会,探索出一条“农文旅结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子,让千亩梯田既产“粮食”又产“风景”。 2025年,屏南县预计粮播面积12.14万亩、产量4.85万吨,在守护耕地红线的实践中,稳稳端牢了粮食“饭碗”。 以“技”赋能 提升生产力 春日里,旋耕机在田间轰鸣,快速翻耕土地,为农作物生长打好基础;夏日间,无人机精准播撒肥料,让管护更高效;秋收时,收割机、稻谷烘干机协同作业,确保粮食颗粒归仓……在棠口镇,水稻产业全流程机械化十分常见。 稻田美如画的白玉村。邱仰左 摄 棠口镇坐拥优越地理环境,是屏南县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为突破山区农业生产瓶颈,该镇立足实际,综合考量地形、气候、土壤及农业生产现状,建成现代小型农业机械推广示范园。通过探索小型农业机械推广模式,不仅让更多群众掌握现代农业技术,还培育出一批新型职业化农民,有效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及撂荒现象,为粮食安全长效化提供有力保障。 群众忙着收割稻谷 “要种粮,更要种好粮”,这是屏南县发展农业的理念。该县持续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积极引入微耕机、无人机、收割机等先进农业设施设备,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屏南县还着力推广粮食增产技术,下好“良种、良法”先手棋。一方面,大力引进红两优6号、紫两737、野香优系列水稻良种及脱毒马铃薯等特色优质高产品种,不断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从源头上为增产打下基础;另一方面,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增施钾肥等技术,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 游客体验割稻谷 与此同时,屏南县针对水稻“三虫四病”、草地贪夜蛾、红火蚁等病虫害,强化监测预警,加强统防统治,为粮食稳产高产保驾护航。 屏南县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持续激活农业生产力,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为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以“融”提质 蹚出新路径 日出时的柏源梯田。邱仰左 摄 10月中旬,熙岭乡四坪村的食光梯田迎来丰收季。沉甸甸的水稻颗粒饱满,田中稻花鱼游弋不时泛起涟漪,构成一幅“稻鱼共生”的生态图景。 “今年,我们在稻田里养了2250尾稻花鱼,稻谷收割完就能将鱼集中打捞上市,每公斤能卖60多元。”屏南爱故乡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潘国老说。 作为四坪村粮食生产与生态发展的闪亮名片,食光梯田始终以生态化种植为核心。近年来,为打破山地单一种植的瓶颈,潘国老带领合作社积极探索“稻+菜”“稻+鱼”“稻+鸭”等多元种养模式,不仅守住粮食生产基本盘,也让每亩土地的经济效益翻倍,真正做到“种粮”与“增收”两不误。 寿山乡白玉村也走出“稻田+”的新路子。秋日的白玉村,百亩稻田一片金黄,吸引大批游客慕名而来。游客们或走进稻田打卡拍照,或在露营基地小憩,享受乡村慢时光。 近年来,白玉村以稻田文化为抓手,深度挖掘在地文化、民俗风情与特色产业,精心打造“不耕农场”。通过推出稻田自然教育、农耕研学课程、乡村露营体验等系列活动,构建起“农场+文创+研学”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旅游度假、生态养生、休闲农业、文化创意等产业联动发展,乡村活力持续释放,成为周边地区近郊游、研学游的热门目的地。 在屏南,以“稻田”为媒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不只四坪村、白玉村。南湾村依托优美稻田风光,举办稻田音乐会、稻田摄影大赛等活动,让稻田成为文化展示的舞台,“长”出乡村发展新希望;厦地村创新推出“稻田读书分享会”,让书香与稻香交织,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体验,吸引众多文化爱好者前来;柏源村凭借千亩梯田资源,举办丰收节活动,以“丰收景致+文化体验”的组合拳,激活乡村旅游活力,让传统梯田焕发新生机。 因地制宜谋发展,各具特色显活力。如今的屏南,一个个乡村以稻田为载体,不断探索“稻田+”新模式、新路径,持续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在守护粮食安全的同时,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仓廪实,天下安。屏南将继续扛稳重任,让粮食“饭碗”端得更稳、成色更足。(闽东日报记者 张瑜 通讯员 陈阿娜图片除署名外由屏南县委宣传部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