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8 09:19:51 作者:黄璐 茹捷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
秋日的暮色如琥珀般倾泻在周宁县浦源镇鲤鱼溪上,溪水被染成一片温润的流金。夕阳的余晖轻抚溪面,漾开粼粼波光,一条条鲤鱼在清澈的溪水中悠然游弋,鳞片折射出碎钻般的光芒,与岸边摇曳的灯笼交相辉映。 鲤鱼溪畔,“珍茗茶舍”飘出袅袅茶香,几位游客倚着雕花木窗,看鱼群追逐鱼食。另一边的文创店内,钥匙扣、冰箱贴等鲤鱼溪主题文创产品琳琅满目,成为游客游玩后的最佳伴手礼。 近年来,浦源镇深挖鲤鱼文化底蕴,积极探索“非遗+节庆”“非遗+文创”“非遗+乡村产业发展”等创新路径。在浦源村打造鲤鱼溪风情小镇及风情街,创建鲤鱼文化非遗馆、博物馆、孝道馆、书画院等场馆,护鱼文化与旅游融合尽显景区魅力。而福建盛周花卉、福建馨慧兰园艺、宁德向山兰园等花卉企业落户当地,更是进一步打响了“花鲤小镇”品牌。盛夏七月,花卉基地芳香四溢,吸引游客打卡拍照;初秋时节,高山冷凉花卉依然生机勃勃。这种“文化+产业”的融合模式,不仅带动了村民增收,更让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中找到立足点。 这边,浦源村将“人鱼情缘”娓娓道来,那边,萌源村月山古龙窑正以千年窑火续写传奇。 午后的阳光斜照进萌源村月山古龙窑的窑口,陶土的芬芳混合着柴火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萌源制硋世家第八代传人肖永灿正翻看着新烧制的硋器。 周宁制硋业始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至今将近200年历史。周宁传统制硋技艺于2021年被列为宁德市第七批市级非遗项目。子承父业,从小伴着陶土长大的肖永灿从父亲肖家涨手上接力传承。 凭着一股子钻研劲,老手艺在肖永灿的手里玩出了新花样。原本较为粗糙的工艺逐渐精细化,生产出硋器花纹美丽、釉彩生光。尤其随着茶具、洗磨盘、纸镇、席镇等观赏性和实用性兼具的作品的推出,让更多人认识到传统硋器的质朴与美好。“制硋技艺是家族传下来的,老一辈优秀的东西需要我们传承创新。”肖永灿表示,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手工制硋技艺感兴趣。他家的窑炉也成为了游客体验制硋技艺的打卡地。这让他和父亲对传承发展好这门非遗技艺信心更足了。 在浦源镇这片土地上,文化的根脉与旅游的发展交织共生,传统与现代在此和谐共鸣。依托海拔高、气候温和湿润的立体小气候优势,浦源镇还以独特的“凉城”美景,成为众多游客避暑的“梦中情地”。 海拔1200米的紫云村,是华东地区海拔最高的行政村,常年云雾缭绕,宛如“云端上的村落”。“我们已经在紫云村住了十多天了。这里不仅凉快,空气也很清新。”来自福州的林先生告诉记者,这次,他是专程带亲朋好友到紫云村避暑度假,体验高山“天然空调”的独特魅力。 上午漫步在村中的小道上,听鸟鸣虫语;下午泡上一壶当地的香茗,围坐闲聊;晚上,仰望漫天星辰,怡然自得……贴近自然的乡村生活让林先生一行流连忘返。 如今,越来越多的旅客来到浦源感受独特的高山乡村生活。从鲤鱼溪的灵动诗意,到古龙窑的厚重传承;从紫云村的云上人家,到花卉基地的斑斓色彩,这里正以文化为魂、生态为基、产业为脉,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在文旅产业的发展中,我们不是简单复制网红模式,而是深挖‘人鱼情笃’的生态哲学、‘窑火千年’的工匠精神、‘高山康养’的生存智慧,让文旅成为有根的树、有源的水。”周宁县浦源镇相关负责人如是说。(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记者 黄璐 茹捷/文 新宁德拍客团/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