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1 19:34:04 作者:刘源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
浦源鲤鱼溪 柳德甫 摄 畲族“双音”宛转悠扬,提线木偶起落蹁跹,红曲黄酒芳香四溢,鲤鱼溪人鱼同乐——这些曾经深藏乡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走出深闺,成为推动宁德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一到周末,位于蕉城区中华畲族宫的雷清梅工作室早早就热闹起来,几位游客正身穿畲族服饰拍照留念。 雷清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畲族民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她成立工作室,主要进行原创音乐制作、文化演出、广告、短视频等多项工作。 去年7月,工作室搬迁至中华畲族宫,雷清梅就此进一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畲族文化拍照打卡等活动,助力畲族文化创新传承与发展。 走进工作室,展厅衣架上整齐陈列着一套套民族服饰,不时有游客进来挑选、试穿。“我们上架了五六十套衣服,除了畲族服饰,还有其他少数民族的服饰及汉服,弘扬畲族文化的同时,促进民族大团结。”雷清梅说。 除了服饰租赁及拍照服务,雷清梅工作室还承接研学团队体验畲族乌米饭制作、畲族凤冠制作等技艺。为宣传畲族文化,工作室专门制作课件为游客讲述畲族文化,雷清梅还在工作室免费教唱畲族歌曲。 工作室的到来,让中华畲族宫更热闹起来。许多人在社交平台上看到雷清梅分享的畲族文化,纷纷慕名而来。“有将近七成游客通过网络找过来,外地游客居多。”雷清梅介绍,后续工作室还将开设畲族彩带编织体验,加深游客对畲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同样,在周宁县,省级非遗项目周宁鲤鱼溪护鱼习俗也成为促进当地文旅发展的重要闪光点之一。 走进周宁县浦源镇鲤鱼溪景区,时光仿佛慢了下来。鲤鱼溪穿村而过,鲤鱼在清澈溪水中悠然游弋,岸上游客驻足观赏,不时投喂食物给鱼儿,引得鱼儿一阵翻腾。 不远处的鱼祭广场,一场庄严的鱼葬仪式正在进行。敬香、上酒、宣读祭文……最后,逝去的鲤鱼被送入鱼冢。这项护鱼习俗已在这里延续了800多年。 相传南宋末年,迁居于浦源村的郑氏先祖开始在溪中放养鲤鱼,一则去污澄清,二则预防外人投毒,并订立族规:“人在鱼在、誓死护鱼;不捕不食、世代相传。” 相处之下,鲤鱼溪的鱼儿也不再惧怕人类。每当有人走近溪边,它们便会聚拢过来,仿佛是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这种人与鱼和谐共处、相互依存的景象,就这样延续了800余年,成为当地佳话。 依托护鱼习俗,鲤鱼溪景区丰富业态、以商引流,突出民俗、物产、非遗和古村落等元素,打造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消费需求的精品民宿、茶吧、共享空间等沉浸式体验项目,构建起“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场景。 周宁县还推出鲤鱼吉祥物“周周”“鲤鲤”,打造“周宁有鲤”文旅IP,建设“花鲤小镇”,多元化促进周宁文旅经济发展。 非遗为文旅注入灵魂,文旅为非遗焕发生机。近年来,宁德市创新探索“非遗+文旅”融合发展模式,通过活态传承、创意转化与产业赋能,让古老技艺与现代旅游碰撞出绚烂火花。一系列非遗项目从“被保护”走向“被需要”,不仅延续了文化根脉,更催生了文旅新业态,为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屏南龙潭村通过传承复兴四平戏,为这座古村增添别样的热闹与文化气息;柘荣靴岭尾村依托剪纸文化,让曾经的软弱涣散村摇身一变成为充满田园风光的“网红村”;福安坦洋村借力坦洋工夫茶,将该村打造成为更具韵味的茶旅胜地;寿宁北路戏穿越300年时光悠扬开腔引得游客循着戏韵走进“廊桥之乡”…… 宁德市文旅局还建设“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云小镇”平台,开设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馆、中国木拱廊桥营造技艺馆、柘荣剪纸馆等VR线上三维虚拟展馆,还原非遗的鲜活生命力。 如今在宁德,非遗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正结出累累硕果。这条独具特色的文旅发展之路,不仅守护了文化传承的薪火,更点燃了经济发展的引擎,为山海宁德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闽东日报记者 刘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