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区县新闻 > 正文

山水为底 文创为魂 屏南文旅奏响高质量发展乐章

2025-10-11 10:27:00  作者:张瑜 甘叶斌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手工摊位上,特色手作引人驻足观赏;公益画室里,不少人拿起画笔作画;甜品店里,香甜味道与欢声笑语交织;音乐会上,原创曲调在古厝间回荡……近日,在屏南县路下乡芳院村,一场文创嘉年华活动火热进行,村民与游客沉浸式感受古村的韵味与魅力。

凭借秀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底蕴深厚的古村文化、独具风情的民俗印记及丰富多彩的文创活动,屏南文旅成为当地的特色名片。近年来,屏南县持续深挖资源禀赋,以“山水福地·浪漫屏南”品牌为核心,深入推进“1+6+N”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精心勾勒“春赏花、夏戏水、秋赏柿、冬舞火”的四季旅游画卷,让游客尽情体验屏南文旅的独特魅力。2025年上半年,屏南县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8.1%、16.7%。

景区提质,山水名片展现魅力

被誉为“天然空调”的屏南,夏无酷暑的气候条件,让其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避暑胜地。刚结束的暑期,各地游客乘着凉意而来,在绿水青山间尽享夏日惬意。

作为宁德世界地质公园核心组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白水洋·鸳鸯溪景区,无疑是屏南文旅的“王牌”。这里拥有世界唯一、总面积达8万平方米的浅水广场,因奇特的地质地貌而被誉为“天下绝景,宇宙之谜”,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

游客泼水嬉戏

暑期的白水洋·鸳鸯溪景区,浅水广场上人影交织,游客们或亲水嬉戏,或泼水撒欢,或冲浪纳凉。今年8月9日,景区单日游客接待量突破1万人次,实现连续两日客流破万的“亮眼成绩”,彰显出强劲的旅游吸引力。

游客的青睐,源于景区持续追求品质。长期以来,白水洋·鸳鸯溪景区始终以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精耕细作、精益求精。2025年,在宁德市旅发集团“文旅品质提升年”行动的指导下,白水洋·鸳鸯溪景区积极推动设施提档升级:金钱路改造让通行更顺畅、洞梯提升优化游览体验、标识系统完善优化指引功能、景观小品提档增添游玩趣味,更有水上拔河、趣味龙舟、鸳鸯板竞走等特色趣味活动轮番上演。从硬件到软件全方位发力,既为游客提供舒适便捷的游览环境,又增强了参与感与体验感。

在苦练“内功”的同时,景区以开放姿态拥抱协同发展。屏南白水洋鸳鸯溪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主动打破地域界限,联合太姥山、三清山等周边知名景区,精心策划“山水联动套票”与特色旅游线路,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客源互送、市场共兴,为区域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将继续秉持高品质服务理念,不断优化旅游环境、丰富旅游产品。”屏南白水洋鸳鸯溪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以饱满热情迎接每一位游客,让更多人领略山水魅力,留下美好回忆。

屏南的旅游版图远不止于此。仙山牧场的草原风情、天星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原始生态、双溪古镇的历史韵味,共同构成多元互补的旅游矩阵。近年来,屏南县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持续提升景区品质内涵,通过强化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文旅业态等措施,不断打造文旅发展新引擎,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提质增效。

如今的屏南,文旅体验愈发丰富立体:在白水洋,可赤脚踏水、漂流冲浪,尽享夏日清凉;在鸳鸯溪,可远眺峡谷瀑布、打卡网红瀑布咖啡,在天然氧吧中独享静谧;在双溪古镇,可漫步青石板路,触摸历史遗迹,体会千年古镇的独特韵味。秉持开放姿态、厚植服务理念,屏南县正让这片山水秘境的魅力持续绽放,书写着县域文旅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乡村焕新,文创赋能提升活力

七月的屏南,青山如黛、古村含韵。首届屏南数字游民生活周在熙岭乡龙潭片区热闹开展,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字游民齐聚于此,在绿水青山间实现“工作+生活”的诗意融合。这场特殊的生活盛宴,既为古村注入活力,更让屏南乡村旅游热度持续攀升。

龙潭村音乐会

“在绿水青山间办公,清新空气沁人心脾,乡土文化更能激发灵感,这样的生活太惬意了!”一位从事内容创作的数字游民说。从前沿学术分享到传统技艺体验、从山水灵感捕捉到村落深度交流,数字游民们在这里找到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点,也让外界看到古村发展的新可能。

随着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数字游民”这一新兴群体应运而生。他们依托互联网从事远程工作或自由职业,摆脱地理限制,在旅行中工作,追求生活方式的自主。

青山绿水间的龙潭村。王志凌 摄

屏南之所以能成为他们的心仪之地,源于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底蕴。作为全国文创赋能乡村振兴的先行示范区,屏南的乡村各有风采:龙潭村以文创为笔,让古村从“空心村”蜕变为文化新地标;四坪村打造涵盖老村民、新村民、云村民、荣誉村民的全国首个“四民”村庄,积极培育乡村新质生产力;乾头村深耕文创乡村游,让古村散发出新的韵味。

这一个个亮眼成果的背后,是屏南以文创为抓手复兴古村的不懈探索。屏南拥有丰富的古村落资源,152个村落中三分之二以上保存完整,然而受人口外流等因素影响,不少古村落曾面临“空心化”的困境。

柏源村稻田音乐会

如何让古村落在新时代重焕生机?屏南县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打出一套“保护+开发”的组合拳:全面推行“老屋认租15年”机制,创新采用建设项目“工料法”模式,加快推进金牌旅游村建设,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老屋修缮改造330栋,其中,发展民宿、农家乐、艺术空间等240多家,形成文创、休闲、康养等多元旅游产品体系,让古村从“沉睡”走向“苏醒”。

塘后村荷花池。王志凌 摄

在此基础上,屏南各村立足自身特色,因地制宜打造乡村亮点,推动文旅业态百花齐放、各美其美——

以花为媒,激活“春日经济”。芳院村3000多株梅花绽放,吸引游客驻足赏景;玉洋村千亩桃林织就粉色花海,成为春日里的浪漫打卡地;柏源村、四坪村的油菜花次第盛开,绘就乡村春日画卷。

以田为景,深化农文旅融合。柏源村依托千亩梯田,开展丰收节活动,以“丰收景致+文化体验”激活乡村旅游活力;南湾梯田举办丰收音乐会,用歌声传递丰收喜悦;厦地水田书店推出“稻田读书分享会”,让书香与稻香交织,打造独特的乡村阅读体验。

以柿增色,为古村增添生机。四坪村打造柿子观赏区,研发系列文创产品,延伸出“我在屏南有喜柿”等创意文旅IP,让柿子从“农产品”变成“文旅爆品”。2024年“柿子季”期间,四坪村单日游客量突破1.5万人次。

以俗为韵,点燃文旅热度。北墘村深耕红粬黄酒文化,推出蒸米拌粬、封坛互动等体验项目,搭配黄酒热饮、蛋酒美食,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传统酒文化的魅力;巴地村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畲族火凤凰习俗”进行常态化演出,让游客深度体验畲族风情,留住乡村记忆。

文旅兴则乡村兴,产业活则百姓富。2024年,屏南乡村旅游人数占全县游客量七成以上,近2.3万群众吃上“旅游饭”,收入实现大幅攀升。如今,散落在屏南山水间的一个个古村,正以崭新的姿态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支点、推进全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夜游崛起,烟火夜色增强聚力

数字游民生活周活动现场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屏南的街巷逐渐热闹起来:城区里,四平戏的婉转唱腔穿透夜色,互动游戏摊位前围满游人;乡村中,“火凤凰”舞动的火焰映亮游客笑脸,民俗体验增添了游玩乐趣……从闹市到村落,一场以“夜”为媒的变革,让山城的夜晚焕发出别样生机。

芳院村夜景。李锐 摄

“以前来屏南旅游,大多是奔着白水洋去玩水,白天热闹过后,晚上总觉得少点乐趣。”福州游客陈慧的感受,道出了许多游客的心声。

为了丰富夜间活动,今年以来,屏南县精准发力,出台《“浪漫屏南,YE好玩”屏南县激活夜间消费市场活动方案》,7月至国庆期间,聚焦“吃、购、娱”核心,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构建多元化夜间消费场景。

政策引领下,城区夜游活力持续迸发。每晚7点,东方广场的四平戏准时开锣,演员身着绣金戏服登台,《白兔记》《荆钗记》等经典曲目轮番上演,台下观众或坐或立,掌声与喝彩声不断;不远处的步行街区里,传统技艺体验与民俗游戏相映成趣,游客或专注于剪纸、香囊缝制,或流连于盲人击鼓、簸钱占运等互动项目,市井“烟火气”与文化“韵味感”在此交融;常态化运营的美食夜市上,米烧兔、鸳鸯面等特色美味香气四溢。

“现在白天游山玩水赏古村,晚上看戏品美食,旅游的快乐可延续至深夜。”陈慧的感慨,成为游客体验升级的生动注脚。

山城的夜活力,延伸至古韵悠悠的乡村。在甘棠乡巴地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畲族火凤凰习俗”已成为夜游“金字招牌”。夜幕中,村民手持绑着火笼的麻竹竿转动,火焰跳跃间,“火凤凰”的轮廓若隐若现,震撼场景让观众惊叹不已,纷纷举起手机记录精彩瞬间。

作为屏南县唯一的少数民族村,巴地村于2017年获评“中国特色少数民族村寨”。2024年以来,巴地村立足文化资源,聚力打造“火凤凰夜游经济项目”,将民俗表演改为每周一次的常态化演出,既丰富旅游业态,又让非遗文化得到更好传承。

“为了让游客看得舒心、玩得尽兴,今年,村里投了40多万元升级改造音响、灯光及看台。”巴地村党支部书记蓝云旺说,村里还不断丰富演出内容,新增畲族习俗来源、互动活动等节目,让游客在观赏非遗表演的同时,深度参与其中,切实提升游玩体验感。

巴地村自“火凤凰”表演推出以来,凭借美好的寓意与震撼的视觉效果,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截至目前,已举办“火凤凰”表演50余场次,累计接待游客3.5万人次。

从城区的多元夜游活动到乡村的特色非遗盛宴,夜游已成为屏南文旅新亮点。近年来,屏南县依托丰富文旅资源,以政策为引、以文化为魂,将古村落保护与非遗传承融入夜经济发展,打造出一批兼具观赏性与体验感的夜游项目。沉浸式的夜间体验不仅丰富游客的休闲生活,更拓展了消费场景、激活夜间消费市场,为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路径。

华灯璀璨处,烟火最动人。在屏南的夜色里,文化与生活交融、传统与现代碰撞,这座山城正以夜游为笔,书写着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闽东日报记者 张瑜 通讯员 甘叶斌 图片除署名外由屏南县委宣传部提供)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