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区县新闻 > 正文

屏南四坪:梯田结金穗 农旅融新生

2025-10-13 09:55:38  作者:张瑜 甘叶斌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秋风飒爽,稻香渐浓。屏南县熙岭乡四坪村食光梯田里,层层叠叠的田垄间,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沉甸甸的稻穗压弯稻秆,秋收的喜悦在田间地头悄然荡漾。

“九月中下旬以来就开始收割,预计国庆后可以全部采收完。这些稻谷经过晾晒、包装后,将被运往认领人手中。”田埂上,潘国毅手持镰刀麻利地割下稻穗,汗水顺着脸颊滑落,笑容却格外灿烂。这位土生土长的四坪村人,如今是屏南爱故乡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管理负责人,说起这片梯田的变化,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时间回溯到2021年,在屏南粮食行动的号召下,加之返乡创业村民潘国老的带动,潘国毅毅然加入屏南爱故乡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扛起了“种好一亩田”的责任。

“前些年这田全荒着,杂草长得比人高,田埂都快塌了,看着真心疼。”潘国毅指着眼前稻浪翻滚的田地感慨道。如今再看,梯田里水稻长势喜人,田埂边还种着各色蔬菜,四季都有收成。更让他欣慰的是,今年屏南县农业农村局检测显示,田地土壤已不含残留农药元素,生态化种植目标顺利实现。

这份“生态答卷”,是四坪人多年的坚守。为了让荒地变回沃土,合作社坚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采用生态堆肥、物理防治等绿色技术培育农田。2024年,食光梯田共种植水稻70亩,实现收入40多万元,生态农业这张“金名片”,在日复一日的耕耘中愈发鲜亮。

“我们还致力于探寻田地所承载的更大附加值。”屏南爱故乡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蹲下身,拨开稻丛,稻田水里几尾稻花鱼游来游去,增添几分生机。

“今年放了2250尾稻花鱼,稻谷收割完就能打捞,一斤能卖三十多元呢!”潘国毅俯身给稻田补水时介绍,稻田养鱼实现“双赢”——鱼儿吃害虫、粪便当肥料,既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又能额外增收。

从“单一种植”到“多元共生”,食光梯田的探索从未止步。往梯田深处走,田边的小木屋里飘出咖啡香,不远处的茶吧里摆着村民自己采制的茶叶——这是合作社打造的“稻田+”新业态。

“我们发展了‘稻+菜’‘稻+鱼’‘稻+鸭’等生态种养模式,更把田地和旅游绑在一起,推出生态观光、农事体验、蔬菜采摘等项目,游客来了能玩大半天。”潘国老翻开登记本,今年已接待十几批研学团队,孩子们在田里学插秧、摘蔬菜,笑声能传到山脚下。

“现在食光梯田成了村里的旅游名片,随着稻谷金黄,周末前来拍照打卡的人也随之增多。”四坪村党支部书记潘家如表示,食光梯田“稻田+咖啡”“稻田+茶叶”的特色组合,成为国庆旅游的热门选择。

稻谷飘香里,藏着粮食安全的根基;业态多元中,涌动乡村振兴的活力。四坪村以粮食安全行动为抓手,深耕“稻田+”融合发展模式,让农业更有奔头、乡村更具魅力,用实践书写了古村焕新的生动答卷。(闽东日报记者 张瑜 通讯员 甘叶斌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