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4 10:58:07 作者:周涛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予捷
|
|
东南网10月24日讯(本网记者 周涛)10月23日上午10点,福鼎市桐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郑日耀结束门诊后,便提着诊疗包,骑着电动车赶往辖区玉塘村夏秋兰奶奶家。
夏奶奶出门迎接郑日耀。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时值深秋,80岁的夏奶奶正拄着拐杖在院门口晒太阳,看到熟悉的“白大褂”,她连忙起身相迎。郑日耀一边停稳车子,一边关切地叮嘱:“奶奶,慢一点,不着急!” “郑医生,你来得正好!我的胰岛素打不进去,快帮我看看。”夏奶奶脸上洋溢着安心的笑容,紧紧握住郑日耀的手。 夏奶奶患有糖尿病、心衰等多种慢性疾病,此前刚在市医院住院治疗,回家后仍时常出现双下肢水肿,四肢无力等症状。由于子女工作繁忙无法常伴左右,她的日常用药、血压血糖监测等基础医疗需求成了一家人的心头大事。 转机出现在2023年。彼时,福鼎市桐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宁德地区首批试点单位,率先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将专业医疗照护延伸至老年患者家中,让行动不便、身边缺人照料且需连续治疗的特殊群体在家就能享受与住院同质的医疗照护服务。夏奶奶因此成为首批受益者。 从“看病”到“交心”
看到郑医生到来,夏奶奶满眼的安心。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在夏奶奶家中,郑日耀接过注射器仔细检查,很快找到了症结:“奶奶,注射器没问题,是针头堵了,换一个就能用。”问题解决后,他又熟练地为老人测量了血压、血糖,并用听诊器检查心肺功能。“奶奶喘得有点厉害,病情较前虽有好转,但仍不稳定,不排除急性发作可能”郑日耀微微蹙眉建议道,“必要时需去市医院再住院调理一段时间。”
郑日耀为夏奶奶检查胰岛素注射器。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医护上门、定期查床,为老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监测和护理康复”是“家庭病床”服务的核心。对夏奶奶而言,这意味着郑医生每周至少一次的上门访视,解决了她此前在医院住院期间面临的无人照料、饮食不适等现实困境。 “去大医院太麻烦了,孩子要上班还要带孙子”夏奶奶感慨道,“试点开启后,在社区体检知道这个服务,我就办理了家庭病床。现在有什么问题都能直接问郑医生,就像自家孩子一样放心。” “家庭病床服务主要面向诊断明确、病情稳定,但行动不便、到医疗机构就诊确有困难的患者。”据桐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叶良业介绍,家庭病床收治范围涵盖中风瘫痪康复期、恶性肿瘤晚期、需卧床治疗的骨折患者以及70岁以上有特殊需求的高龄老人。服务流程包括评估、建床、查床、护理及撤床等环节,医护人员每周上门1-2次,平均每次服务约50分钟,患者最长可享受3个月服务期,并同等享受医保报销待遇。 截至目前,该中心已累计建床90多人次,未发生一起医疗差错、事故或纠纷。 完成夏奶奶的检查后,郑日耀又接到其子的电话。在详细告知检查结果并再次建议住院后,电话那端传来连声道谢。郑日耀坦言:“现在很多子女因工作无法全天照料父母,特别是经济条件一般、请不起护工的家庭。老人不愿给孩子添负担,小病常拖成大病,‘家庭病床’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个困境。” 从“治疗”到“陪伴”
郑日耀为温奶奶做健康检查。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离开夏奶奶家,郑日耀又匆匆赶往辖区内一所养老院,那里还有三位他负责的“家庭病床”签约老人。在养老院,80多岁的温奶奶因长期插导尿管导致泌尿道感染,出现“紫色尿液综合征”。郑日耀团队承担起了定期更换导管、膀胱冲洗、监测感染指标等职责。养老院护士赵宝芳说:“这里的老人都特别信赖郑医生。有他在,我们日常健康监测也更有底气,能形成良好的照护互补。”
郑日耀向记者展示温奶奶护理后尿液好转情况。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刚从温奶奶的房间出来,护士赵宝芳便悄悄找到郑日耀,低声提醒道:“隔壁老卢情况特殊,最好现在过去看看。他和你关系好,最近连市医院开的药都不吃,非等着你开的药才肯服,老爷子脾气倔得很。”赵宝芳的谨慎源于现实考量:90岁的卢爷爷刚结束本年度家庭病床服务,此时再联系郑医生似乎不合常规。然而郑日耀只是微微一笑,随即与赵宝芳一同赶往卢爷爷的房间。
郑日耀的到来让卢爷爷又变的健谈起来。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赵宝芳见郑医生答应,心头一喜,快步上前敲门通报。正在卫生间擦嘴的卢爷爷闻讯笑逐颜开,急忙迎出来,看着郑日耀和其他护士,高兴地招呼:“你们好!郑医生来啦!”郑日耀看着满脸笑容的老卢,既无奈又欣慰,随即与他拉起家常,叮嘱日常注意事项,特别是按时服药的重要性,并悄悄提醒:“这些药我都检查过了,没问题,一定要按时吃。”卢爷爷笑着点头,郑重保证。 “许多老人就像孩子,对熟悉的人特别依赖,还带着孩子气。”郑日耀感慨道。作为家庭病床服务医生,他因频繁上门查房,与病人及家属建立了深厚信任和友谊。老人除了满口感谢,更难得的是将他们视为家人的信赖。郑日耀坦言,有时老人子女的探望时间和次数甚至不如自己多,这种长期陪伴正是信任的基石。 用专业与温情书写答卷 结束上午的查房工作,郑日耀骑着电动车返回单位时已近中午一点,却丝毫未觉饥饿。“陪伴也是一种深情,用自己的本领照顾好这些困难老人,既是职业理想,也是践行医者仁心的使命担当。”和记者谈及做家庭病床服务的感受时,他这样说道:“其实作为医生,不仅要为老人治疗身体疾病,更需关注老人心理健康。每次入户查房后,我都会多陪老人聊聊天:有的询问健康知识,如饮食宜忌;有的分享年轻时的故事;还有的倾诉内心委屈。通过耐心倾听和疏导,老人在获得身体健康的同时,心理孤独感也得以缓解。无论是回忆往昔光辉岁月,还是诉说苦闷,这种沟通后的良好心态,对疾病康复大有裨益。” 自试点以来,桐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郑日耀为代表的15人“家庭病床”服务团队,穿梭于大街小巷,奔走在服务对象家中,不仅为老人提供了上门医疗服务,更用陪伴与关怀温暖了无数家庭。试点两年来,团队收获了众多服务对象的点赞与感谢,这些赞誉背后,是团队用责任与担当书写的医者仁心。 “家庭病床工作既有成绩也有挑战,未来团队将不断总结经验、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努力推动家庭病床工作迈向新高度,为辖区群众提供更优质、便捷、满意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叶良业说。 记者手记: 在采访过程中,郑日耀的手机不时响起,来电多是家属打来的。令记者感动的是,一些老人即便已经完成服务周期并出院,仍会时不时打电话向他咨询饮食禁忌、身体异常状况是否需要就医等琐碎小事。面对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郑日耀从不嫌麻烦,总是耐心地一一解答。 在与夏奶奶、温奶奶等老人的交流中,记者感受到了他们对“家庭病床”服务的依赖和感激。对于这些行动不便、就医困难的老人来说,“家庭病床”服务不仅解决了他们的医疗需求,更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桐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病床”服务收获的肯定,离不开医护团队的努力和付出,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注。它让我们看到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创新和发展,也让我们看到了医者仁心的传承和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