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区县新闻 > 正文

蕉城八都:古厝映潮汐民俗润金秋

2025-10-28 17:07:34  作者:郑霄 褚子强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金秋时节,清风送爽,丹桂的馥郁芬芳漫过蕉城区八都镇的山海之间。云淡村与下汐村,这两座依偎在霍童溪入海口的渔村,正以“古韵”为魂、“新姿”为裳,将山海交融的独特景致与千年渔耕的文化底蕴糅合。

俯瞰八都云淡村

云淡村,枕着霍童溪与内海的交汇处,“向海而生”是刻在村民骨子里的基因。这里的“云淡海蛎”与“生蚝”肉质鲜甜,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海味名片;毗邻的下汐村,因“云淡门下、潮汐舒缓”得名,早在清代便打破常规,以“插竹为标”首创“竹蛎”养殖法,悄然勾勒出“海上牧场”的最初轮廓。如今,两村循着先辈的智慧,深耕海洋资源,生态养殖蔚然成风——龙须菜随波轻漾,大黄鱼穿梭网箱,单这两项年产值便突破百万元,这片蔚蓝海域,成了渔民增收致富的“蓝色宝库”。

踏上村内的青石板路,时光仿佛慢了下来。云淡村十余幢明清古民居静静矗立,黛瓦飞檐间藏着岁月的故事,郑氏、林氏、游氏宗祠庄严肃穆,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家族千年的开拓与传承;下汐村的青砖黛瓦古建筑群同样引人驻足,村口那棵古水榕枝繁叶茂,根系深扎土壤,被村民视作“海上守护神”,与古朴的寺庙、宗祠一道,守护着渔村世代相传的记忆。

海蛎丰收

比古建筑更动人的,是两村从未褪色的民俗活力。每年端午,云淡村的“平安龙舟竞渡”准时上演——神铳声响彻海面,健儿们奋力挥桨,村民还会备好蚕豆酒驱邪祈福,母船“巡海洗港”的古礼更是完整留存,每一个环节都满含对平安的祈愿。到了中秋之夜,下汐村的“曳石”活动则点燃全村热情,壮汉们肩套粗绳,合力拉动数百斤重的竹石,石与石轰然相撞,火星迸溅间伴随着震天呐喊,仿佛重现当年戚家军大破倭寇的壮烈场景,热血与豪情在夜色中激荡。

这些古老仪式,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民族精神的血脉延续。而两村的文化宝藏远不止于此:云淡村现存云淡土主宫、明朝监察御史陈宇墓等文物点,革命战争时期,林坚等十七位革命志士从这里挺身而出,为这片土地烙上了鲜明的红色印记;下汐村的“太古码头”遗迹虽历经沧桑,英式缆桩却依然清晰,见证着这里曾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繁华,民国时期,飘香的黄鱼鲞正是从这里装船,远渡重洋销往东南亚,续写着海洋的传奇。

如今,“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吹遍村落,两村旧貌换新颜。云淡村的海滨大道蜿蜒向海,云淡大桥横跨碧波,人民广场成了村民休闲的好去处;下汐村的滨水步道装上了照明系统,夜晚灯光亮起,宛如一条星河。昔日“夜不出户”的渔民,如今沿着2.3公里的灯光步道散步,或是在广场上跳起渔家广场舞,日子过得愈发红火,生活品质节节攀升。

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两村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云淡村以“屿上之春”民俗文化节为媒,让八方游客感受渔家风情;下汐村则试点“渔旅融合”生态养殖,建起滨海民宿与观日平台,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靠海吃海”的乐趣。随着G237公路、温福高铁等交通项目的推进,两村的发展蓝图愈发清晰,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这个金秋,不妨暂别城市喧嚣,走进八都镇的云淡与下汐。在云淡村的海滨大道上远眺海景,尝一口现捞海蛎的鲜甜;到下汐村的观日平台静待晨光;或是在明清古厝的斑驳墙影中,触摸千年海洋文化的脉搏。山海相拥处,古老渔村正以历史为墨、以振兴为笔,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新篇”,静待每一位来访者,在这里收获一段难忘的金秋记忆。(闽东日报记者 郑霄 通讯员 褚子强 文/图)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