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区县新闻 > 正文

福鼎:大力构建“1+2+N”特色农业产业格局

2025-10-30 09:46:52  作者:朱灵塬 王婷婷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当秋风掠过福鼎,“粮丰、茶兴、渔旺、特产富”的鲜活图景便铺展开来:稻田里,金浪翻滚,谷香随风飘远;茶山上,绿垄叠翠,绿叶助农增收;港湾上,渔排列阵,水产种业兴旺;果园间,硕果满枝,乡村致富添劲。

今年,紧紧围绕“牢记嘱托、谱写篇章”主题主线,福鼎奋力攻坚“七大行动”,持续优化“1+2+N”特色农业产业格局(“1”即稳固粮食安全这一基础;“2”即发挥山海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福鼎白茶和海洋渔业两大农业主导产业;“N”即加强山羊、四季柚、槟榔芋、黄栀子、黄椒、蚕豆等N种特色农产品开发,做好“土特产”文章),推进“三农”领域改革,深化“三产三新三链”融合,推动农业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全链条发展。

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金秋时节,稻黄谷香,福鼎市店下镇屿前村晚稻迎来收获季,田间农机轰鸣声此起彼伏。种植大户林纯迁站上田埂,望着收割机在稻浪里“乘风破浪”,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工厂化育秧

“今年天气热,晚稻成熟快、收得早,但产量可没落下,比往年还高。”林纯迁有着几十年的种植经验,今年共种有300亩水稻,其中晚稻约150亩,亩产量约500公斤。等收完晚稻,他就要投入蚕豆生产,通过“早稻—晚稻—蚕豆”三季轮作种植,让“冬闲田”变“增收田”,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说话间,满载稻谷的转运车朝着标准化粮食烘干点方向驶去。厂房内,3台谷物烘干机正呼呼运转,热浪混着谷香从通风口溢出,每天可烘干近40吨稻谷。“种水稻也要‘与时俱进’,现在有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起垄机、烘干机等助力,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省时又省力。”林纯迁笑着说。

过去,“看天、看地、看庄稼”,耕种管收全凭农作经验。如今,福鼎市稳固粮食安全这一基础,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化农垦改革,推进机械化、智能化改造,创新粮食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社会化服务模式,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晚稻收割

“在此基础上,我们主动对接农业农村部门,通过政策解读、材料帮办、流程跟踪等举措,协助农户高效申领种植补助,让政策红利精准落地。”屿前村党总支书记钟而峰说。

从政策层面调动种粮主体积极性,近年来,福鼎市先后制定印发《福鼎市进一步稳固粮食安全生产实施方案》,出台“粮七条”“粮十条”等扶持政策,涵盖种粮补贴、技术指导等多个方面,为种粮户消除后顾之忧,还吸引了更多力量投身粮食种植领域。目前,全市已成功培育规模种粮主体超200户,今年粮食播种面积超19.73万亩。

地有人种,田有人管。在福鼎市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片,田成方、渠相连、路成网,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滴灌,土壤墒情传感器织就“天罗地网”,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好帮手”。

“我们根据乡镇地形特点,提前优化布局,集中资金进行规模开发,重点解决水源灌溉难、田间道路通达度低等问题,实现田、水、路综合整治,先后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和新建。”福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董群开说。今年以来,福鼎市已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3000亩,完成2024年管阳镇茶阳村等5个村共21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项目施工招标,完成2025年福鼎市店下镇等3个镇共85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及改造提升项目设计踏勘。

眼下,福鼎市持续发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秸秆还田等“五新”技术,完成全年31个示范片建设。同时,紧盯田间管理,做好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与预警工作,做好田间病虫害情况调查,为农民群众提供科学用药方案,为粮食丰产筑牢“防护网”。

精耕细作白茶产业

霜降刚过,福鼎市磻溪镇茶山笼罩在一层薄薄的秋雾里。在品品香茶产业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南广基地,无人机嗡嗡作响,沿着山势平稳上升,将有机肥从山脚精准运送到山顶的茶园。该联合体理事长李学进站在茶树旁,观察着无人机的作业轨迹,不禁感慨:“省力又高效。”

“两好两替代”茶园管理培训 。管阳镇供图

从前,茶农最怕冬季施肥——山路崎岖,人工搬运既费时又费力。“如今科技助力,成本降了,茶农施有机肥更主动,建设有机茶园的积极性也更高了。”李学进补充道。施肥过后便是修剪茶树、清理杂草,为来年春茶的萌发积蓄能量。

李学进与白茶结缘已近二十载。2018年,品品香茶业创新推广茶产业联合体模式,他率先加入,并带动周边茶农共同发展,告别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面。如今,他带领的联合体已覆盖1100亩茶园。

广袤茶山

白茶是福鼎的支柱产业,也是群众致富的“金叶子”。然而,传统茶产业“小、散、弱”的困境与茶农管理技术滞后等问题,长期制约着发展。为破解这一难题,品品香茶业董事长林振传探索出“企业推动+联合体带头”模式,联合村集体、合作社与茶农共建茶产业联合体,通过资助茶园管理、组织生产技术培训、协助解决病虫害等方式,实现集约化管理。

“联合体实行严格的管理标准,公司以高于市场平均价10%至15%的价格收购茶青。茶农可以专心种茶,销售有保障;企业也能专注品牌与市场,原料品质有保证。”品品香茶业市场部总监郑兆基介绍。目前,该联合体已发展成员单位近50家,管理并辐射茶园超4.3万亩,走出了一条现代化、规模化的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

在茶山的另一头,福鼎市茶产业发展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开展“两好两替代”茶园管理培训:“‘两好’是生态维护好、园艺提升好;‘两替代’是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控替代农药……”茶园俨然成了一座露天课堂。

“我们严格遵循福鼎市生态茶园建设要求,深入茶园讲解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等措施,改善茶园生态,为白茶绿色发展保驾护航。”福鼎市茶产业发展中心三级主任科员陈光敏表示。

赋能“绿叶”,做强“产业”。近年来,福鼎纵深推进福鼎白茶“3+2”发展战略,着力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

做实“茶文化”,全面动工建设世界白茶中心,打造提升华熙元白茶小镇等茶文化街区,推出一批茶旅精品线路;

做强“茶产业”,推广联合体联农带农发展模式,完善茶园基地化责任认领托管机制,推进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建设,加大茶饮料等衍生品研发生产;

做新“茶科技”,升级大数据溯源系统,提升茶青电子秤、扫码交易线上支付覆盖面,加快公共仓供应链体系及省政府“一品一码”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与溯源平台对接应用,试点开展智慧茶园、未来茶厂建设;

实施品牌保护战略,办好开茶节等系列茶事活动,组织茶企抱团参加国内重大博览会,并健全品牌保护机制,推进“政银企担”四方合作;

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福鼎白茶的国际认证和标准化建设,加强跨境商务合作,支持茶企建立海外自营网点,鼓励建设境外福鼎白茶推广中心,提升“福鼎白茶”国际影响力。

2025年,福鼎白茶公用品牌价值达75亿元,连续16年进入“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今年5月,“福鼎白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大力发展海洋产业

秋日,在福鼎市沙埕港畔远眺,新型塑胶渔排绵延不绝,串起一个个“蓝色粮仓”。岸边,大码头、一级渔港、中心渔港3个码头并列向海,尽是船来车往、渔获交易的繁忙场景。

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少有的大型深水避风良港,沙埕港濒临东海,面向闽东渔场,湾口有南镇半岛环护,南关岛和北关岛为天然屏障,每年吸引了大量江苏、浙江、广东、台湾等地的渔船停泊、避风、补给、作业。

结合港口优势,沙埕镇确立“以港兴镇”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一级渔港、中心渔港建设及陆岛交通码头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启动沙埕港冷链物流项目,推进渔业全产业链延伸,提升海洋渔业产业化水平,发展临港产业。

从沙埕湾到敏灶湾,海域上蓝白橘相间的玻璃钢撑杆林立,横成线、竖列队,在光影之间虚实交错。据介绍,沙埕镇结合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工作,打破竹竿养殖传统模式,将5000亩藻类养殖撑杆升级为玻璃钢,切实提高使用寿命及回收率,从源头强化海漂垃圾控制。

玻璃钢撑杆紫菜养殖。刘超超 摄

“以环敏灶湾为试点,我们逐步在福鼎全市范围内推广玻璃钢替换毛竹中紫菜养殖技术,减轻海漂垃圾转运处置压力,提升养殖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福鼎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王朝新说。

福鼎是福建省十大海洋(县)市之一,坐拥1.49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海阔港深,海域水质通透性强,养殖区域水体大、天然饵料丰富。近年来,当地深入实施“海洋强市”发展战略,聚焦海洋渔业“六大工程”,优化海洋资源配置,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推进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

“为加快水产种业振兴,我们积极对接东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加大对坛紫菜、花鲈鱼、大黄鱼等优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新品种选育,做强水产种业‘福鼎芯’。”王朝新介绍。

“良种+良法”,种出增产“科技范”。福鼎市进一步提升渔业产业规模,抓好大黄鱼、鲈鱼、坛紫菜等重点品种养殖,推动嵛山、台山、七星等深远海养殖基地和25个渔港项目建设,谋划建设闽浙边界综合性渔港经济产业园,打造百亿级生态渔业产业链。

“目前,沙埕岙底二级渔港工程等5个渔港项目正在建设,佳阳大岗脚三级渔港提升改造和整治维护项目、沙埕上城三级渔港工程2个项目进入交工验收阶段。”福鼎市渔港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工程部工程技术人员季铭说,建设时,还通过福鼎市域渔港智慧管理平台,对渔港内的车、人、船进行识别监控,有效促进渔港管理的信息化、精准化和智能化,建设现代化智慧渔港。

小白鹭海滨度假村。刘超超 摄

向海图强,逐梦深蓝。福鼎市持续探索海洋经济多元价值,解锁“渔业+旅游”模式,完善海洋旅游开发经营机制,整合“山海川岛渔”资源,谋划推出礁石赶海、海上观光、休闲垂钓、网捕体验等渔旅体验项目,打造一批“网红渔村”“美丽渔村”,实现海洋旅游产品开发多元化。

做大做强土特产文章

秋风习习,福鼎市贯岭镇茗洋村漫山遍野的栀子树已缀满金黄的果实,栀农穿梭于树丛间忙着采摘。

栀子丰收

“黄栀子易种易管,边开花边结果,既可食用、又能入药,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种一些黄栀子,在种植管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茗洋村党支部书记陈秀桃说,该村栀子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鲜果采摘期可持续30天至50天。

山上采摘忙,山下加工旺。在福建栀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加工车间,栀子鲜果经过一道道工序“雕琢”,变成栀子油、栀子酵素等产品。

“我们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借药食同源走出一条求新求变的产业转型之路,改善栀子的市场需求结构。”公司负责人盛婷婷介绍,该公司积极推广栀子新品种“分关1号”,并与高校实验室共同探索研发栀子花食用性食品、栀子浓缩萃取技术类产品、栀子天然饲料等,促进栀子多元化发展。

作为中国栀子名市、中国栀子花之乡,福鼎市坐拥国内规模最大的栀子原料林,是栀子果单产最高、交易量最大的集散地,产业发展动能澎湃。如今,10万亩的标准化种植基地绵延至周边地区,福鼎全市年产鲜果可达5万多吨、鲜花1万多吨,带动10万多名农户增收致富。

“我们持续通过‘市场连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策略,推动栀子产业在基地化造林、规模化栽培、品牌化经营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福鼎栀子协会会长、栀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林时密说。如今,福鼎栀子已先后斩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金字招牌”23个,实现了从“深山野栀”到“国家地标”、从“农副产品”到“健康产业”、从“地方特产”到“国家战略”的跨越。

栀子满筐之际,果园也热闹了起来。在前岐镇,各种水果陆续迎来采摘季。四季柚、猕猴桃、蜜橘、苦柑等一批叫得响的优势特色水果,果香瓜甜,蓬勃兴起“花果经济”,实现“四季采摘”不断档。

“我们不断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手把手教果农把树管好,实现增产增收。”前岐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吴思逢说

如今,经过择优栽种,福鼎市共有10多种水果,种植面积达4.65万亩,年产量4.83万吨,产值达3.66亿元。水果产业从单一果品种植进一步扩展到果品包装、运输、销售、旅游观光等多环节、多领域,成为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新兴产业。

槟榔芋管护

让“土特产”走向大市场,近年来,福鼎市深入实施“花香果海”“畜牧业三稳三提升”“金山银山”等行动计划,着力强扶持、育品牌、促融合,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强化槟榔芋、黄椒等特色农产品开发,建立槟榔芋、黄椒标准化基地;大力发展优质家禽、牛羊等草食畜禽养殖,推广“玉米种植—山羊养殖—羊粪肥茶”等绿色循环模式;重点扶持省级林下经济重点县项目,加快发展林菌、林药、林蜂等产品,筹建栀子公园、栀子良种品种园,跟进栀子花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积极开展农特产品优种选育复壮、推广示范,发挥船避山农业特色母本园作用,推动黄精、淫羊藿等新品种培育……今年以来,福鼎市已建立1个黄椒标准化示范基地及1个黄椒品种园,完成1个“菜篮子”工程,2个果园改造提升、1个“五新”试验工程。(闽东日报记者 朱灵塬 通讯员 王婷婷 文/图)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