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1 10:25:17 作者:吴苏梅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
|
初冬的阳光洒在寿宁县竹管垅乡李家洋村的茶山上,连绵的绿意为山野披上了一袭动人的“绿装”。畲歌飞扬中,炊烟从青瓦黛墙间袅袅升起,与远处马鞍山巅的雾霭交织。这个几年前还因村情复杂、信访频发而“名声在外”的村庄,如今已蜕变为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称号的和谐家园。 漫步村中,古韵新风扑面而来,富民产业初见成效。这场由内而外的美丽“蝶变”,正是市委社会工作部将其列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联系观察点后,探索出的精准治理生动实践。 从“无人理事”到“服务零距离” “以前村里发展比较落后,有事找不到人管。现在好了,处处焕然一新,住得舒心,出行也方便。”在焕然一新的党群服务中心前,村民温大爷感慨道。 改变的契机始于2021年。面对村“两委”班子年龄偏大、能力不足的状况,李家洋村以换届为契机,成功引导叶贵荣、温进华等一批有情怀、懂技术、善经营的优秀青年回村。 “我们筹措20多万元,精心打造了集党员活动、便民服务、卫生医疗、图书阅览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目的就是重塑村民对班子的信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叶贵荣介绍。阵地升级后,村里试点推行“入党先进格”“福气积分榜”等新机制,将党员服务群众的表现量化成积分并公示。 李家洋村治理创新的核心,在于将收集到的“民意清单”转化为干部的“履职清单”,并将项目进度、资金使用情况公开“晾晒”。 “谁调解了矛盾、谁参加了服务、项目进度如何,都一清二楚。现在大家你追我赶,都怕落后。”党员老钟指着积分榜说。这套将党员管理深度嵌入网格的机制,既提振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也拉近了干群距离,实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 “承诺了就要做到,做得好不好大家说了算。”叶贵荣说。与之配套的“福气积分制”,则将村民参与志愿服务、环境整治等行为量化,并可兑换生活用品,让抽象的乡风文明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价值认同。 “新农人”归来,撂荒地生金 李家洋村生态优良、山清水秀,村民多以种植水稻、茶叶为生,但以往收益不高,村民增收困难。转机来自村党支部的主动作为。村党支部积极对接市、县有关部门和商会,签订“我在宁德有亩田”认购协议,开垦撂荒地种植粮食作物,并改良茶叶品种,掀起了一股复耕复种的热潮。通过宣传动员,多家企业前来认领农田,让撂荒地变成“致富田”。 而真正点燃产业引擎的,是“新农人”温进华的回归。在家乡的感召下,他返乡创办了“畲之韵家庭农场”,通过流转110亩土地,规模化发展线椒、高山辣椒等特色农业,农场不仅提供了23个稳定的就业岗位,更带动周边农户年人均增收1.8万元。如今,温进华已从“致富能手”成长为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村委会副主任。 从“脏乱差”到“净绿美” 乡村治理的成效,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环境的蜕变。 李家洋村推行“逢三进格”工作机制——每逢带“三”的日子,乡干部、网格员和村民代表便共同深入网格,参与环境整治、排查卫生死角。 按照“三集中六清楚”的要求,该村对重点区域进行彻底清理。“周检查、月评比”的红黑榜制度,有效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以前是干部干、群众看,现在谁家要是上了黑榜,自己都觉得脸上无光。因此,大家都想方设法让自家变得更舒适、更整洁。”刚获评“美丽庭院”的村民雷大姐,一边整理着院中的花草,一边自豪地说。 作为寿宁县四个畲族村落之一,李家洋村近40%的人口是畲族。恢复畲村畲味是当地群众的共同心愿。 李家洋村以“田园畲村”为主题,邀请台湾乡建团队驻村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对传统村落保护、人居环境提升和产业发展进行系统性指导。同时,建成了畲族民俗文化展示馆,连续举办“三月三”畲族文化节,通过对歌、舞蹈、民俗展示等活动激活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 如今,漫步在李家洋村,道路干净整洁,庭院错落有致,富含畲族元素的微景观与文化墙绘巧妙点缀其间,与优美的自然风光相映成趣。从昔日的怨气弥漫到今天的畲歌悠扬,李家洋村的蜕变印证着:只要坚持党建引领,聚焦民生关切,激发内生动力,就能在基层的土壤中孕育出和谐有序的治理之花,让古老的畲村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闽东日报 吴苏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