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1 19:31:56 作者:潘月容 陆淑华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予捷
|
|
东南网11月21日讯(本网记者 潘月容 通讯员 陆淑华)近日,周宁县浦源镇浦源村郑氏宗祠内热闹非凡,萌源制硋世家的肖家涨父子正伏在拉坯机前专注制硋,灵巧的双手赋予陶土鲜活生命力,引得游客与村民纷纷驻足围观。这是周宁县“古祠新韵文明礼堂”建设的生动缩影,如今一座座古祠正褪去“静态古迹”的标签,变身“动态文化空间”,成为群众家门口的文化新阵地。
“古祠新韵 文明礼堂”培树试点现场交流会。陆淑华供图 作为周宁县培树标杆试点,郑氏宗祠的转型之路颇具示范意义。这里不仅通过家风讲堂、孝廉宣讲、矛盾调解强化道德教化与基层治理,更依托古戏台传承北路戏等非遗文化,结合护鱼习俗、传统节日开展特色活动,同步推进移风易俗与禁毒宣传。 针对青少年群体,宗祠常态化组织古建观摩、传统技艺体验及“红领巾小导游”实践活动,多元功能叠加让这座古祠累计开展各类活动160余场,成为集文化传承、基层治理、实践教育于一体的文明实践主阵地。 在狮城镇东园社区谢氏宗祠,创新宣讲同样精彩纷呈。木偶戏艺人操控木偶辗转腾挪,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指尖技艺,生动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与医保政策,通俗易懂的表达赢得阵阵掌声。 “宗祠是村民熟悉的情感地标,融入理论宣讲与非遗展演,既提升了政策传播效果,更让古老空间焕发新生。”狮城镇宣传干事杨滨槟表示。 为推动建设走深走实,周宁县专门召开“古祠新韵文明礼堂”培树试点现场交流会,全县各乡镇宣传委员、干事齐聚一堂,实地探访古祠活化成果,分享实践经验、补齐建设短板。“我们希望通过整合试点经验,明确推进方向,让古祠真正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周宁县委文明办工作人员阮爱清介绍。 今年以来,周宁县立足宗祠特色与文化底蕴,通过规划改造、功能拓展与活动赋能,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深度融合。下一步,该县将持续深化建设,推动道德教化、地方戏曲、传统文化、文明新风、实践活动“五进祠堂”,让更多古祠焕发新时代活力,为全县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增效、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强劲的文化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