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东南网宁德频道 > 宁德旅游 > 正文

名将故里小梨洋

2019-12-17 16:15:07  作者:甘叶斌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小梨洋甘国宝故居

小梨洋夕照

省级传统古村落小梨洋村位于屏南县南部,距县城14公里,这里建村已有400多年历史,不仅是清代戍台名将甘国宝的出生地,还先后出过1位进士、5位举人,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旅游资源丰富,绵延的青山、潺潺的溪流、幽深的巷道、古朴的民居、充满乡土气息的国宝休闲山庄、新修缮的清朝戍台名将甘国宝故居,以及8处极富神话传说的自然景观,让人沉醉于淳朴民风,如同回归久远农耕画卷里。

甘国宝,康熙四十八年农历五月十四(1709年6月7日)辰时出生。他自幼聪颖好学,文武兼修,练就一身武艺。甘国宝曾两度出任台湾挂印总兵,身影遍及福建、广东、贵州、山东、浙江等地,至68岁逝,死于任位,前后为官43年,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名声盖世。四十多年戎马倥惚,甘国宝却雅好文墨,擅长绘山水,尤工于画虎。其所画“指虎”形态万千,有走虎、伏虎、卧虎、蹲虎、上山虎、下山虎,都能“传其威鸷之神”,栩栩如生,其画幅常署“指头生活”。

甘国宝故居,始建明崇祯八年(1635年),是福建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坐北向南,由门亭、大厅、观鱼池及花园组成,四面筑以夯土墙,占地面积373平方米。主厅两层,穿斗式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五柱。里面陈设着有关这个戍台名将的生平事迹,以及一些旧物品。

故居正厅前有左右下廊、马弄,楼上正厅悬挂有甘国宝中武进士时乾隆皇帝御赐的“武魁”匾额和甘国宝中试后上司赠给的“会魁”金字匾。遗憾的是,“武魁”匾在“文革”中被毁,“会魁”金字匾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盗。不过,乾隆皇帝御赐的一块“福”字金匾,由甘国宝于清乾隆三十三年省亲时带回,至今仍收藏于甘国宝祖籍地漈下村。

村后,还有甘国宝的祖墓,其地形宛如大象头部,人称象墓。据传,旧时知县上任后皆要到此墓祭奠。该墓边有两株树龄在千年以上的植物界“活化石”水松,其中一株胸径达八十七厘米。

村尾,有甘国宝的读书楼,四周参天柳杉环绕,原为该村肇基时所建。相传,甘国宝小时候顽劣异常,其父将甘国宝反锁于亭内,命其闭门苦读;读书之余,又令其在亭前大草坪上习武,从而为他后来文武兼备打下了良好基础。

梅花棍、少林拳、虎尊拳、龙虎形拳、八卦棍、一字棍、无形拳、单鞭罗汉拳......小梨洋村习武之风尤盛,历史悠久,继甘国宝之后代代相传。村中央有座八卦亭,亭前地面嵌一块直径一点二米的阴阳八卦大石盘,亭角还有一个重约三百斤的环形练武石,亭外有一块上千平方米的练武草坪,这些都是小梨洋村习武之风盛的见证。

近年来,小梨洋村充分挖掘本村甘国宝文化品牌及“梅花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发挥历史名人效应,开发乡村游,打造出一张个性名片。村里完善村内各类基础设施,对村中街道、巷弄及空地进行绿化,同时对甘国宝故居、祠堂及一些有一定价值的古民居进行保护性修复。并依托福建历史文化名人甘国宝故里,以及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福建最美休闲乡村、省级首批传统古村落、省级水利风景名胜区等特色资源优势,创新开发“名人文化+旅游”的乡村型旅游模式,以小梨洋村聚落格局为景观载体,以甘国宝名人文化为文化依托,融合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业态发展,打造一个集旅居休闲、活动体验、文化教育为一体的情境交融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走进如今的小梨洋,群山环抱、碧水围村,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如同置身于“村是花园、园中是村”的画卷中。(闽东日报 甘叶斌/文)

更多>>宁德要闻
更多>>民生要闻
更多>>新闻图片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